秧田村 | 农耕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亲历不知难

发布时间:2025-08-06 09: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媛、廖泽南   阅读 9.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0日下午,“文润乡土小分队”结束对包括浏阳市秧田村等在内的五个博士村“乡土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课题调研之后,带着对各个“博士村”深厚的“耕读文化”传统及现代精神意蕴的深切感受,走进了农户罗姐家的菜园,亲身参与农耕劳作,体验一把菜农户的生活,作为此次调研的收官与深化。这也是外地来博士村秧田村研学的学子们的劳动必修课。

在秧田村耕读文化馆正前方的博士村社会实践基地,“力耕种、勤诵读”六个红色大字在烈日照耀下闪闪发光。“耕读传家”,耕读皆不可废,古有半耕半读(或晴耕雨读)的传统;各家各户悬挂的家训牌匾里,农耕与读书一样重要,读书是另外一种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然而,当双脚真正踏入泥土,双手握起农具,那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顿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田间 田想供图

下午四时许,团队顶着烈日步行到达农耕主战场——罗姐家的菜园。真实的农耕体验苦乐皆有:手臂承受挥动锄头翻整土地时的酸胀;肩背体会到背负杀虫喷雾器时的沉坠感;一桶桶从旁边小池塘打上来浇菜的水,罗姐还说桶子里的水还可以满一点,这样就可以少跑几趟;指尖触碰着沾满泥土的空心菜的兴奋劲;一瓢瓢水浇灌在刚种下的玉米苗时如饮甘霖的同怀同喜……。夏日午后四点到五点太阳杀伤力渐小的劳作也远比想象中更为艰辛,汗水顺着额头、脖颈流淌,浸湿了衣衫,干起活来很是吃力,的确是“事非亲历不知难”。五时许,既有翻土深耕细作,又有打药杀虫巧活,农耕体验强度不一的劳作结束了。团队成员围在石井旁,合力摇动辘轳,用沁凉的井水洗去满手的泥土。清凉的井水滑过皮肤,仿佛也带走了身体的疲惫。

▲图为罗姐指导团队成员打药杀虫 何媛摄

这次农耕体验提醒着我们始终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古诗古训。一位队员抹着汗感慨:“以前总觉得‘耕读传家’是个文化符号,今天才明白,‘耕’是刻在骨子里的勤勉,是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的汗水与智慧,这才是‘读’得以扎根的沃土。”

这堂沉浸式的农事体验课,为文润乡土小分队的浏阳调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引发了队员们深层次的思考。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化IP的生命力绝非凭空而来,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深植于脚下这片土地,蕴藏在春耕秋收的循环、一锄一犁的辛劳,以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结之中。秧田村引以为傲的“耕读”文化,其魅力不在于抽象的概念,而在于像罗姐一家及所有的辛勤劳作的农家一样,将勤劳、务实、敬畏自然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劳作 田想摄

此次体验让队员们更加确信,要真正发挥乡土文化IP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激活这份深植于泥土、流淌在农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它不是简单的包装或符号,而是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传承的活态力量。青年一代有责任去挖掘、记录、并创新性地传播这种源于土地、源于劳动和创造的文化价值,让古老的“耕读”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驱动乡村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一天的劳作已经结束,但汗水浇灌的感悟已在心田扎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家深感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唯有真正“俯下身”,双脚踩进泥土,双手沾满汗水,亲身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不易,才能真切感受到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温度,才能真正理解乡村的肌理和农民的情怀。这种切肤的体验,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这次体验带给我们对“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亲历不知难”最透彻的领悟,也是对乡土文化根脉最真切的触摸,更是作为青年一代,未来投身乡村建设时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敬畏心。文润乡土小分队此行,不仅在数据上丰富了课题调研体验,更在灵魂深处,完成了一次与土地、与农耕文明的深刻对话。


撰文 |何媛

图片 |田想、何媛

审核 | 阳信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