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薪火,刻印年画古韵

发布时间:2025-08-06 12: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画笔在宣纸上晕开朱砂的瞬间,四百年的时光在这个北方古镇重新流动起来。青砖黛瓦间,雕版与宣纸的碰撞声已回响了四个世纪。2025年6月底,中南民族大学“柳岸清梦团”社会实践团队踏入了天津杨柳青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古镇,开启了一场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深度探索。在画坊的淡淡墨香中,青春与传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与传承人对话,解码五道绝艺

踏入年画张作坊,我们见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之一——娟女士。在她手中,杨柳青年画的五道核心工艺“勾、刻、印、绘、裱”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从出稿的精心构思,到刻板的刀工流转,再到印刷的力道掌控,彩绘的色彩调配,最后到装裱的完美呈现。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数年磨砺”,娟女士讲解时说道。当刻刀在梨木板上游走,木屑如时光碎片般飘落,那些曾在教科书上见过的艺术符号,此刻在传承人指尖获得了生命。

图为队员与娟女士合影

年画寻根,探寻古镇文化基因

走出画坊,实践队深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和民俗文化馆,系统梳理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馆内陈列的年画作品跨越时空,涵盖民俗、娃娃、民间故事、神像、仕女五大体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语言。

图为年画《莲年有余》

实践队成员们在一幅幅年画前驻足细观,从明代的古朴雅致到清代的繁复华丽,再到近现代的创新融合,清晰感受到年画在时代更迭中不断演变的轨迹。那些民俗题材的作品里,赶集、庙会等热闹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画中喧嚣的人声;娃娃题材的年画则透着浓浓的喜庆,胖娃娃怀抱鲤鱼、手持莲花,寄托着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

图为博物馆内巨型年画《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
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队员们还了解到,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半印半画”工艺——先用木版印出轮廓,再由画师手工填色,这使得每一幅作品既保留了版画的规整,又兼具手绘的灵动。而年画中蕴含的吉祥寓意、生活智慧,更是古镇文化在漫长岁月中沉淀的缩影,让大家对杨柳青这座古镇的文化基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雕版印刷步骤

青春力量,文化传承的新生代

带着对年画的浓厚兴趣,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古镇的文创产品店。在那里,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队员们面前。印有年画经典图案的邮票,细腻的纹理搭配上色彩鲜艳的年画元素,还有精美的年画冰箱贴、书签等小物件,将传统年画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

图为文创产品:邮票

通过走访以及查阅资料,队员们还了解到杨柳青木版年画还与游戏、盲盒、奶茶杯等进行了联动,如《无期迷途》,以传统年画的精髓融入《无期迷途》的角色与精神创作了专属的联动年画,这不仅是游戏的周边,更是一份承载着数百年非遗记忆和美好祝福的艺术品。

图为游戏联名与文创产品

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以传统为基因创造未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虽面临着青黄不接、创新动能不足等困境,但也有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扩大的机遇。当大学生们带着调研成果返回校园,杨柳青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每一代青年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都在为文化长河注入新的支流。古镇画坊里的青春身影,正在描绘非遗传承的下一个百年图景。(中南民族大学,柳岸清梦实践团,通讯员 唐宏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