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 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德瑞养老院的庭院里,一场特殊的“跨代对话”正在上演。西京学院医学院“E”路颐养--康养适老实践团的到来,让这座住着 103 位老人的院落焕发出别样生机。当00后学子的青春朝气遇上 80 岁银发族的岁月沉淀,智慧养老的理念在歌声与笑声中悄然落地。
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相遇
清晨的阳光刚爬过养老院的围墙,实践团的 8 名成员就扛着智能监测设备出现在门口。院长张盈笑着迎上来,身后跟着两位熟悉的身影--西京学院今年刚毕业的刘娇娇和雷康聪,如今已是院里的护理骨干在工作中不断践行着医学院允能至善的理念。
81 岁的平均年龄,35% 的失能半失能比例,张院长的介绍让同学们心里有了数。“硬件设备我们有,但怎么用得更贴心,还得靠年轻人的巧思。” 这番话,成了当天活动的隐形主题。
老歌里的时光机
活动室里,《歌唱祖国》的前奏刚起,82 岁的王奶奶就跟着轻轻拍打掌心,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当《军港之夜》响起时,曾是海军战士的刘爷爷猛地坐直身体,沙哑的嗓音加入合唱,瞬间点燃全场。实践团成员韦晔华赶紧举起相机,镜头里,来自两个时代的笑脸在此紧紧相连。
纸杯传递的快乐哲学
纸杯传球游戏中,76 岁的张奶奶因帕金森综合征手抖,纸杯刚递出去就滑落。“奶奶别急,咱们慢慢传。” 实践团成员李欣怡弯腰捡起杯子塞回她手里。音乐骤停时,拿到纸杯的李爷爷分享起年轻时修铁路的故事,“那时候没机械化,全靠手挖肩扛……” 听着故事,同学们忽然明白杨老师,不仅是向老一辈人的反哺,也是新一代人的学习。
指尖跳动的健康密码
在当今社会的养老大环境下老龄痴呆等发病率愈发高涨,在缺乏家属陪伴的养老院老人身上老龄痴呆的风险更是居高不下。为此实践团的成员们亲切的与老人们进行沟通,手把手的进行手指健脑操的教学和练习,为老人们筑起了预防老年痴呆的坚实壁垒。
智慧养老的落地实践
为增强养老院工作人员的风险应对能力,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培训室为工作人员们开展了一次精彩的急救培训。实践团成员设置了老人进食时突然呛咳的场景,张东升讲解:“老人吞咽功能退化,一旦异物卡喉,4 分钟内是黄金抢救期,海姆利克法是救命的关键。”
他边说边演示:“大家看,位置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像这样快速向上向内冲击,利用气流把异物冲出来。”演示完毕,护理员们轮流上前实操。王姐尝试时,手臂角度稍偏外,屈雨欣轻扶手臂纠正:“王姐,身体微收一点力道,想象着要把喉咙里的东西‘推挤’出来,既要有力度又要控制方向。”
现场还模拟了老人窒息倒地场景,张东升补充:“遇到这种情况别慌,先判断意识,再将老人放平实施卧位急救。” 随着一次次练习,护理员们的动作逐渐标准,王姐练得额头冒汗,却笑着说:“这样手把手带着练,连突发状况都想到了,以后真遇到事,心里就有底了!”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成员们望着院里逐渐亮起的灯光,忽然懂得:养老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青春与岁月的双向滋养。正如张院长所说:“这些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养老服务焕发活力的新思路。”本次的社会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西京学院医学院的同学们作为未来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风采。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西京学院诚、健、博、能的校训。
心得体会:
护理学B2403班王佳瑶
给张奶奶测血压时,她念叨“孩子们真细心”。教手指操时,爷爷们认真模仿的样子,比课本插图更鲜活。看到智能设备帮护工阿姨记录数据,突然懂了“E 路颐养”不只是技术,更是用耐心焐热每个孤单瞬间。原来护理的温度,就藏在牵起老人手掌的那一刻。
护理学B2301班屈雨欣
去年来养老院时只会机械测血压,今年带学弟学妹才懂 “观察” 多重要:王爷爷测血糖时别过脸,是怕疼;陈奶奶说 “不用陪”,却总摸袖口的旧照片。同老师说 “细节藏着需求”,如今在实践里真正领悟。智慧设备是工具,懂老人的欲言又止,才是护理的真功夫。
护理学B2301班李欣怡
纸杯传球游戏里,李爷爷掉了杯子却笑得开怀,说“人老了就像小孩,犯错也有人哄”。这比课本里的“老年心理特点”更鲜活。帮护工调试智能设备时,发现她们记操作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才明白我们不仅要传技术,更要传那份对老人的用心。
(通讯员:张东升、同小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