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6月23日,池州学院赴贵池区“无废城市,绿色环保”调研实践团踏上了“循脉青山·筑梦无废”三下乡活动的征程。他们带着对绿色家园的深情与责任,走进皖能环保电力企业、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心等,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环保脉络,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思路。
启程池州,初探“无废城市”
2025年6月21日,实践团走进池州市城市管理局,实地调研“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负责人介绍,池州市通过“两网融合”模式,已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78%,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30%,仍是当前的治理难点。通过座谈调研,深入了解了池州市在推进“无废城市”试点中的政策导向、实施策略及面临的挑战,系统了解贵池区固体废弃物管理政策与清运体系,从政策层面认知城市垃圾治理的顶层设计。
在赵圩垃圾中转站,智能分拣线正高速运转。“这套系统每小时处理8吨垃圾,压缩后体积减少60%,但混合垃圾仍影响分拣效率,需要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垃圾分类。”操作员王师傅指着监控屏幕解释道。实践团注意到,转运车装载量从5吨提升至8吨,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附近的爱心驿站,市民正用2kg分类过的厨余垃圾兑换垃圾袋,“积分兑换让垃圾分类更有动力。”市民李女士感叹道。从政策研讨到技术落地,这场调研展现了池州固体废弃物治理从“末端处理”向“全流程管控”的转型实践。
图为实践团在池州市城市管理局座谈。王婕妤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生活垃圾中转站探访垃圾的中转方式。王婕妤 供图
深入企业,见证“变废为宝”
2025年6月22日,实践团走进池州皖能环保电力公司,实地探访固体废弃物的“重生”之旅。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央控制室,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数据,机械臂每小时抓取12吨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每吨垃圾可稳定产出400度电能,年供电量足以满足上万户家庭需求。团队成员注意到,操作员正通过红外分选仪精准剔除不可燃物,“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2%,但废旧电池仍需人工分拣”。
转战皖能环保有机资源有限公司时,技术员演示了餐厨垃圾的“魔法”:经过厌氧发酵,10吨泔水可提炼1.2吨生物柴油,其中部分经加氢处理后达到航天燃油标准。次日在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心,破碎机的轰鸣声中,混凝土块被碾成0.5-3cm的再生骨料,“这些材料已用于市政道路基层铺设,综合利用率达65%”。从焚烧发电到再生建材,实践团用三天时间见证了固体废弃物从“城市负担”到“绿色资源”的完整产业链。
图为团队在池州皖能环保电力公司调研。傅妍芳 王婕妤 供图
实地调研,解析“低碳发展”
在池州市建筑垃圾填埋场,厚重的防渗膜覆盖着上百吨的填埋垃圾,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型沼气收集系统,“这套设备能将填埋气发电效率提升至每立方米3度电”。与此同时,皖能环保电力公司的中控屏显示,垃圾焚烧厂通过高温炉排炉技术,将每吨垃圾稳定转化为400度电能。两处场景的对比,展现了池州从传统填埋向“资源化+能源化”技术体系的跨越,通过“两网融合”模式,全市垃圾资源化率已提升至65%,“无废细胞”单元更成为技术落地的示范样板。
图为团队在池州垃圾填埋场调研学习。王婕妤 供图
当日,团队还通过发放问卷,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垃圾分类痛点,收集到200余份有效反馈,同时与专业人员交流讨论,为后续低碳环保科普积累了一手民情数据,也让调研从设施观察延伸至公众参与维度。
图为团队在向市民发放问卷,交流讨论“无废城市”建设的意见。裴响 供图
三天实践中,团队足迹遍布5类环保设施与多个社区,以实地走访触摸废弃物处理全链条,用问卷调研连接公众需求,为贵池区环保实践注入青年视角的思考,展现了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践行担当”的青春力量。(王婕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