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育青禾——长江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星火圆梦”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实录

发布时间:2025-08-04 2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金容 宋佳怡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红安,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青年的脚步。长江职业学院“星火圆梦”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3日踏上这片红色土地,用十余天的实践,在劳动中触摸乡土温度,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青春的星火与大别山的红交相辉映。

一、田埂间的暖意,是最生动的教材

尚古山村的清晨总是裹着露水的清凉。队员们的日子从卫生清扫开始,郑老师在会议室里反复叮嘱的安全事项,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让责任在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

图为郑老师和“星火圆梦”志愿服务队进行会议讨论 宋佳怡 供图

去梨园帮忙的那天,成了队员们最难忘的记忆。车不够坐,大家便沿着水潭边的小路步行,芦苇在风中摇晃,像在为他们引路。隔壁的村民叔叔骑着电动车追上来,“严肃”地要载出汗最多的人,队员们却互相擦汗谦让,最后在叔叔的笑声中一路听着梨园的故事。满枝头的梨子挂着晨露,青黄相间的果皮透着新鲜,队员们举着手机记录丰收,镜头里不仅有果实,更有老乡递来的满满一筐甜梨——那是乡土间最质朴的馈赠。

图为队员们摘完梨子合照 陈菓 供图

离开梨园,队员们带着一身泥土香与满心欢喜,循着烟火气走进另一户人家。

队员们推开老奶奶家木门,见屋顶有洞,天光斜照积尘地面。厨房土墙斑驳蒙灰,蛛网飘荡,厨具散乱,几人不禁诧异。他们自带新鲜食材,挽袖收拾、擦灶、洗碗,井边水珠溅落。土灶火旺,火苗舔锅,汗珠淌下浸透衣衫。

这顿简单的饭菜,藏着三下乡最本真的意义。队员们用双手拂去的不仅是灶台的尘垢,更是城乡之间无形的隔阂;汗水浸透的衣衫里,裹着的是年轻一代对土地与老者的敬意。

图为队员们为老奶奶做饭 宋佳怡 供图

二、红土地的记忆,是最深刻的课堂

黄麻起义鄂豫皖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长征路线图、打了32个补丁的粗布棉袄,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峥嵘岁月。队员们站在吴焕先的蜡像前,听着讲解员讲述他“革命不成,家何以为家”的抉择,那句“一定要把队伍带到陕北”的遗言,穿越80余年的风雨,仍振聋发聩;看着张敏缝补的“百衲衣”,衣角那朵绣歪的映山红,针脚虽乱,却藏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思念,更藏着“拆了棉袄做军衣”的赤诚。

图为队员在缅怀烈士生平事迹 宋佳怡 供图

这些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乡土的血脉。为老乡们宣传防溺水安全时,爷爷奶奶的一句关爱;村委会值班时,老乡来咨询政策的恳切眼神;拍摄宣传片时,田间地头晒得黝黑的脸庞……队员们渐渐明白,大别山精神从不是宏大的口号,它是吴焕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是张敏们“一针一线绣忠诚”的执着,更是当下每一次弯腰打扫的庭院,每一回学习收获的下乡,每一个宣传乡村的视频......

三、青春的答卷,在知行合一中书写

十余天的红安之行,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心灵触摸历史。当青春的汗水滴落在田埂,当青年的身影出现在农家院落,当红色故事从书本走进现实,“星火圆梦”的意义愈发清晰——它是让革命先辈的足迹与青年的脚步在田埂重叠,让“坚守信念”化作辛劳时的汗水,让“胸怀全局”融进对老乡需求的牵挂。

星火燎原,初心不改。这群青年带着红安的记忆继续前行,而大别山的风,会记得他们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记得他们记录夕阳时的雀跃,记得他们在纪念馆里湿润的眼眶。因为他们知道,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仰望历史,而是让自己成为续写历史的人,让青春的星火,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燎原成炬。

图为大合影 当地村委会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佳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