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明德尚法队走进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映月社区,进行了一场以“用法律为成长护航”为主题的普法活动。从词语辨析到情景演绎,从法条解读到心灵疏导,队员们用生动鲜活的方式,让法律知识走出课本,融入青少年的生活认知。
第一部分——词语辨析:在思辨中筑牢认知基石
图为队员讲解法律词语
活动伊始,明德尚法队以10个核心法律词语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们通过讨论深入探究“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法制”与“法治”等法律概念的含义与关系。
随后,队员们通过对比分析与层层拆解,为同学们梳理每个词语背后的法律逻辑。“权利”是法律赋予个体的自由与利益,“义务”则是必须履行的责任,二者辩证统一;“法制”强调法律制度的存在,“法治”更侧重用法律治理社会的状态;“公平”指向对不同个体的一视同仁,“正义”则关乎对错的终极裁决……这场辨析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词语之间的的联系与区别,更让大家意识到,法律词汇的精准性背后,是对社会秩序的细致守护。
第二部分——剧本演绎与法律解读:让案例成为普法的桥梁
图为青少年亲身参与普法剧本演绎
明德尚法队精心准备了四个主题剧本,围绕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不良网络文化,邀请同学们参与角色扮演,力图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再现,使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图为普法课堂
每轮演绎之后,队员们都会结合剧情与具体法条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介绍法律对相应行为的定义、规制与惩罚,以及相应的保护和救济途径。譬如,校园霸凌违反《民法典》的平等与公平原则,严重者将触犯《刑法》;网络暴力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需承担删除信息、赔礼道歉等责任;网络诈骗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12条及《刑法》第266条定罪量刑;不良网络文化中的吃播文化也可能会触犯《反食品浪费法》,违背《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同时,队员们还向同学们普及了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几种救济途径,如向学校、家长求助,或通过报警、平台举报维护权益。
第三部分——深度互动:让法律成为安心的底气
图为青少年主动参与问答环节
问答环节中,明德尚法队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立法意义、正当防卫、救济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从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社会功能,到地方立法对区域治理的补充作用;从正当防卫的个体权益保护意义,到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救济途径的适用场景,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将法律逻辑转化为生活常识。
图为青少年在纸片上写下所遭遇的问题
活动的尾声,同学们在队员们的引导下在纸片上写下曾遭遇或担忧的相关问题,随后共同将纸片撕碎。这一行为不仅是情绪的释放,更象征着对侵害行为的主动摒弃——通过直面问题、撕碎烦恼,同学们在心理层面强化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信念,筑牢了依法维权的意识。
活动结语
图为明德尚法队队员与青少年合影
从词语辨析中建立认知,在剧本演绎中理解边界,于问答解惑中明晰路径。此次普法活动以互动为纽带,让同学们在参与中理解法律、接纳法律,真正实现了“用法律为成长护航”的初衷,也践行着“明德尚法”的初心。(明德尚法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慎语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