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商竹海数智融乡队桃江“三下乡”归来:探产业、传文化、寻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02 17: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鹏 宋静 牛芷含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电子与物理学院竹海数智融乡队在益阳桃江县开展的“三下乡” 实践活动已进入尾声。队员们循着产业脉络、文化根脉与红色血脉深入乡土,在竹产业基地、非遗传承地、红色教育场等场景中,用青年视角去记录桃江发展。

访特色产业:从竹材到农产,看乡土资源的“现代化蜕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队员们首先聚焦桃江本土特色产业,探寻资源转化的“致富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竹编非遗传承人学习编制方法

在竹产业聚集地,队员们先后走进竹子初级加工厂与竹编手艺人居所:机械化生产线将竹材切分为规整竹条,用标准化量产为产业筑基;农家院落里,老奶奶以“一挑一压”的古法编织竹筐。而在竹海景区的竹文化博物馆,二者的关联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从原始竹材到工艺展品,竹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升级在此交融。

除竹产业外,队员们还走访了竹笋制作基地与黄精加工厂。从竹笋制品的加工流程到从5年生“百岁精”黄精的筛选到养生泡饮的产品开发,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桃江的乡土资源正通过“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

寻非遗根脉:从擂茶到技艺,传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非遗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标识,队员们以 “记录者” 身份,为桃江非遗注入青年传播力量。

▲图为擂茶师傅演示制作方法

在湖畔非遗展示区,擂茶师傅手持茶杵在陶钵中舂捣的身影,成为队员们镜头里的焦点。师傅演示的“三生三熟”工艺,是已有 600 余年历史的鸬鹚渡擂茶精髓,这项列入省级非遗的技艺,正通过队员们的拍摄与传播被更多人知晓。

溯红色初心:从英烈事迹到实践行动,续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

红色资源是乡村的精神富矿,队员们在追寻先烈足迹中,锚定青年担当的方向。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张子清故事

在鸬鹚渡镇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锈迹兵器与场景雕塑还原了革命年代的峥嵘。讲解员讲述的“献盐故事”令人动容,“人民至上”的初心,在《张子清烈士生平文献汇编》的记载中愈发清晰。随后在张昆弟广场衣冠冢前,队员们再次感受到革命先辈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从产业一线到文化现场,从红色基地到自然景区,竹海数智融乡队的桃江之行,既是一次“沉浸式调研”,更是一场“赋能式实践”。桃江的竹子能做成好产品,擂茶这样的老手艺能吸引人,红色故事能打动人,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好基础。队员们计划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系统整理,让“数智融乡”从实践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真正为桃江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撰文 | 张鹏 宋静

图片 | 肖丹 阳灏

审核 | 尹芳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