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子赴二七纪念堂—回顾二七历史,传承二七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02 17: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宇菲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孙宇菲、舒佳乐、李东阳、李乐晗、万俊恒、陈家萌、肖力维、刘爽欣、杨琳、段依凡、王忆、杨雨杰、林铭炜、罗浩、张昆尧、杜宣纬)为了深入了解二七历史,传承二七精神,长安大学赴河南郑州“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3日到达郑州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实践队员在此触摸历史的温度,完成了一场与百年前铁路工人的精神对话。

上午九时,实践队员站在二七纪念堂前,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地标庄严肃穆。灰砖墙体上,“二七纪念堂”五个金色大字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门前的台阶被岁月磨得温润,仿佛还留存着百年前工人集会时的温度。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建筑,原为普乐园剧场,正是当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总工会的所在地,也是“二七惨案”后各界群众悼念烈士的场所。

图为实践队员听老师讲解二七历史 通讯员林铭炜 供图

步入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七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黑色花岗岩基座上,金色的字迹在自然光线下格外夺目。队员们缓步走过序厅,墙上的老照片瞬间将时光拉回1923年:泛黄的影像里,铁路工人手持标语的身影坚毅挺拔,罢工宣言的手稿上还留着钢笔划过的遒劲笔迹,老式蒸汽火车的模型旁,“争人权、争自由”的口号仿佛穿越时空,在展厅里回荡。当时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工人们没有退缩,而是以全路总同盟罢工回应。短短三天,京汉铁路全线瘫痪,却也引来了军阀的疯狂镇压,林祥谦、施洋等40多位烈士倒在了血泊中。

实践队走进纪念堂的大礼堂,舞台上方“劳工神圣”四个大字依旧清晰。这里曾是罢工工人秘密集会的场所,如今复原的长椅上,仿佛还能看到工人们紧握的拳头、听到振臂高呼的口号。队员们坐在长椅上,耳畔似乎回荡着百年前的呐喊,心中涌动着对“劳工团结”的深刻认同:正是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让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注入了新的血脉。

图为实践队员讨论二七时期的英雄人物 通讯员李东阳 供图

午后,实践队来到二七广场,一座双身并联式的仿古楼阁式塔建筑巍然矗立,这便是二七纪念塔。塔身以红砖砌筑,飞檐翘角间悬挂着铜铃,每到整点,清脆的钟声便会响彻广场,仿佛在提醒着往来行人:那段历史从未远去。

走进塔内,“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历史陈列”以时间为轴,通过众多实物与照片,完整再现了罢工从酝酿、爆发到悲壮落幕的全过程。在“血雨腥风”展区,一面布满弹孔的总工会会旗让队员们驻足良久。相关负责人感慨,这面曾在成立大会上飘扬的旗帜,见证了2月7日那天的惨烈。展柜里,施洋烈士的辩护词手稿字字泣血:“吾人反对军阀,并非反对个人,乃反对军阀所代表之武力专制;吾人拥护劳工,并非袒护少数,乃拥护人类共同之生存权利!”这种超越个人恩怨、追求普遍正义的胸怀,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理想的光芒,足以穿透岁月的尘埃。

离开时,二七纪念塔的钟声再次响起,清脆而悠长。队员们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两个词:“铭记”与“前行”。大家深刻体会到,此次参观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精神的“充电”——当看到先烈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仍能为信念挺身而出,当代青年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敢为人先、团结奋斗”的二七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当街发放调研问卷 通讯员杜宣纬 供图

随后,实践队在二七广场上发放心理健康调研问卷,对群众心理健康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社会调研,队友们礼貌询问,多数群众都积极配合,实践队此行收获满满。

这场社会实践,让实践队不仅读懂了百年前的悲壮与荣光,更在心中播下了“以行动致敬历史”的种子。二七塔的钟声,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青年应带着先烈的期盼,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青年的奋斗篇章。

图为实践队员在二七纪念堂前合影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