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唤醒”红色印记:江苏建院师生为革命旧址注入青春算力

发布时间:2025-08-02 16: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传科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数字化技术赋能革命旧址保护,场景化思政课堂激活红色基因。2025年7月5日-7月27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革命旧址数字保护与红色研学实践团踏上征程,聚焦革命旧址的保护与红色文化的传承,走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北望村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郝家大院),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化实践活动的实施,实践团师生与汉王镇团委就革命旧址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开展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在会议中,汉王镇工作人员阐述了郝家大院作为战役旧址群核心部分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同时指出了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红色文化脉络整理不够系统、古建筑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实践团队师生们结合团队优势与专业特长,深入汇报了活动实施的目标与计划,并达成了共识。双方一致认为,应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推动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深度融合,并正式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为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图为“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实践团与汉王镇签订仪式 华天冉 供图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淮海战役旧址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双重文化遗产的历史坐标,以百余间青砖黛瓦的建筑肌理铭刻着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更以“总前委驻地”的特殊身份成为红色基因与古建艺术交融的独特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研究意义。因此,实践团秉持严谨的态度,整合文献资料形成理论成果。团队驻点北望村,对老党员及亲历者后代进行集中访谈,录制口述影像,全面拼凑“红色基因、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碎片。同时,分三组对旧址20余间房屋进行细致测绘,对“建筑、围墙、回廊、影壁”等院落空间建筑结构与“斗拱、梁枋、窗棂、陈设”等建筑装饰构件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

图为“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实践团成员合照 倪梦婷 供图

图为“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实践团成员测量 倪梦婷 供图

在前期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数字交互技术,对旧址进行数字复原与设计重构。针对现存旧址所面临的“地域文化传承、古建筑文化保护、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缺失问题。团队深度融合古建元素,精心打磨旧址整体布局,尤其针对木构建与装饰品中核心性与缺失性的装饰部位采用AutoCAD、3dMax、photoshop等数字软件与3D打印技术相融合进行数字重建与实物重塑,这样所形成专题性的数字资源包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技术性的数据资料,同时激活沉睡的文化遗产,使之场地焕发古建新生,绽放红色文化魅力。

图为“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实践团数字修复技术 华天冉 供图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双脉融合”为创新路径,通过系统整合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的红色文化叙事体系与古建文化基因谱系,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双重文化遗产的协同挖掘、数字保护、设计重构、创造转化。最终以革命精神传承性、建筑文化技艺性、历史教育沉浸性为核心维度,打造融合现场实践与数字交互的思政教育场域与特色红色研学,引导青年学子在文化解码与技术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推动淮海战役红色基因与古建智慧焕发时代活力。

未来,“薪火相传 · 红色印记”实践团将继续探索革命旧址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陈传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传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