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团省委及校团委关于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深耕传统文化传承沃土,引导青年学子筑牢文化自信根基,2025年7月,“非遗豫韵传薪队”实践团正式开展实践活动。团队由朱澍新带队,李烯烯、王彤彤、焦玉珍、房晓琳共同组成,并在辅导员刘振、周浩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实践团奔赴河南郑州,开启豫剧文化专项实践。团队以沉浸式体验为路径、深度调研为根基、多元传播为羽翼,在郑州的文化沃土上探寻豫剧千年魅力,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青春传承的新动能,让非遗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生机。郑州的七月,暑气像一床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压在街巷之上。一支由多院系学生组成的“非遗豫韵传薪队”,带着一纸实践方案和满胸腔的热忱,踩着晨光踏入这座被黄河水浸润千年的城。豫剧寻踪之旅,从郑州大剧院的穹顶之下开始,在城隍庙的青砖灰瓦间延伸,最终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让他们触摸到了非遗传承最温热的脉搏。
一、初见:大剧院里的声腔惊鸿
首日的郑州大剧院,像一头静卧在中原大地上的白色巨贝,金属幕墙反射着流云的影子。推开厚重的玻璃门,尚未开场的剧场内弥漫着木质座椅与舞台地板混合的气息,仿佛能听见无数场演出沉淀下的余韵。队员们被允许进入后台,看化妆师用指尖蘸取油彩,在演员脸上勾勒出或忠或奸的轮廓——眉峰高挑如剑,眼角斜飞入鬓,原本平凡的面容瞬间被赋予了角色的魂魄。一位饰演穆桂英的老艺人正对着镜子勒头,绛红色的头面在她手中流转,珍珠串成的流苏随着动作轻轻颤动。“这勒头的力道得讲究,松了显不出精气神,紧了台上唱不出高腔。”她说话时,鬓角的碎发被汗水濡湿,却难掩眼中的光彩。
当晚的《花木兰》选段演出,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穿透乐池,整个剧场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旦角的水袖翻转如流云,武生的翎子颤动似惊鸿,梆子声敲在鼓点上,也敲在这些异乡学子的心上。原来那些在课本里读到的“生旦净丑”,那些只在纪录片里见过的“唱念做打”,此刻正化作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在舞台上活了过来。
二、深探:小剧场中的烟火气
次日的天河戏曲小剧场藏在老巷深处,木门上斑驳的红漆还留着岁月的指痕。与大剧院的恢弘不同,这里的舞台不过丈余见方,台下摆着十几张木桌,嗑瓜子的老人、抱孩子的妇人、像他们一样好奇的年轻人挤在一起,空气里飘着茶水的清香和豫剧特有的铿锵韵律。
《朝阳沟》里银环与栓保的对唱刚落,台下便有人跟着哼起“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倒霉大叔的婚事》里的诙谐唱词,惹得满场捧腹,连墙角打盹的老猫都惊醒了,眯着眼看台上的热闹;《三哭殿》中唐王的唱腔陡然拔高,那股子沉郁顿挫让喧闹的剧场瞬间安静,只有梆子声在青砖墙上撞出回声。
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围坐在后台的小马扎上,听老师讲豫剧的“味儿”。“唱豫剧不能光靠嗓子亮,得带着一股子‘气’——庄稼人的土气,江湖人的义气,还有咱河南人的倔气。”他指着手边的戏服,“你看这凤冠上的珠子,有玻璃的,有塑料的,但只要往头上一戴,就得演出皇后的端庄;这布鞋磨出了洞,可台步该怎么走还得怎么走。”说罢,他拿起板胡,即兴拉了段《花木兰》的过门,弦音里的刚劲与柔情,比任何解说都更动人。
三、溯源:城隍庙与博物馆的光阴对话
第三天的城隍庙,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这城隍庙的戏台,过去是豫剧‘跑台子’的地方。”守庙的老人给他们讲,“那会儿戏班没固定场地,赶上庙会就搭个临时台子,唱到太阳落山,观众不散,演员就不卸妆。”他指着戏台柱子上的刻痕,“你看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都是当年演员们练功时踢出来的。”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那些斑驳的刻痕上跳跃,仿佛能看见百年前的伶人,正借着月光在这里吊嗓、压腿,把一身的技艺,连同对生活的热望,都刻进了木头的纹理里。
午后的博物馆里,玻璃展柜中的戏服静静陈列。绿绸袄上的金线绣着缠枝莲,凤冠上的点翠历经百年仍泛着幽蓝,讲解员说,这是豫剧六大名旦中陈素真曾穿过的行头。当说到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募捐,马金凤在舞台上唱了六十多年《穆桂英挂帅》时,展柜前的队员们忽然沉默——原来这些绣着繁花的戏服里,藏着的不仅是美的传承,更是一代人的风骨。
最意外的相遇,是在博物馆的回廊。保洁员阿姨正用抹布擦拭展柜,听见他们讨论豫剧,忽然停下来说:“知道马金凤的‘帅旦’唱腔,得提着气唱,像挑着担子爬坡。”队员们惊讶地看着她,这位头发花白的阿姨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自己录制的短视频——镜头里的她穿着保洁服,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比划着《对花枪》的手势,配文是“活到老,学到老,豫剧情未了”。“虽然不认多少字,但就爱听这梆子响。”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你们年轻人愿意学,真好,别让这好东西断了根。”
三天的走访不过是宣传豫剧的序章,但豫剧的种子已悄然落在队员们心间。它是大剧院里的恢弘气象,是小剧场中的烟火人间,是城隍庙老戏台上的代代相传,更是博物馆保洁阿姨手机里的笨拙比划。当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返程的车上哼起不成调的豫剧唱段时,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古董锁进玻璃柜,而是让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声腔、技艺与精神,在每一个愿意倾听、愿意接续的人身上,重新活过来。这或许就是“三下乡”的意义——让他们在与非遗的相遇中,看见历史的褶皱里,始终有星火在燃烧,而他们,正可以成为传递星火的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烯烯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