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3日,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精心组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奔赴桂林阳朔福利镇,围绕福利镇非遗画扇传承这一主题,开展了 2025 年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出征/图注
1.非遗画扇调研:跨文化传播中的匠心传递
实践队员们兵分两路展开活动。第一分队走访老街商铺,与商户深入交流画扇的制作周期、市场定位及销售困境,认真记录“物流成本上升”“年轻设计师缺乏”等现实问题。面对外国游客,队员们主动展示福利镇画扇,用外语讲解扇面典故与东方美学,让传统艺术跨越文化壁垒。另一分队走进村民家中,在茶香与乡音中聆听非遗故事。老奶奶摩挲旧扇追忆往昔,返乡青年讲述学习画扇的初心。村民们认为,非遗传承需众人合力,而借助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能让深巷瑰宝“飞”入更广阔的视野,为千年技艺注入新活力。两路队员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传播与代际守护,唯有融合传统与现代,方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成员调研画面
2.传承历史的精华,领略文化的魅力
实践队深入福利镇莫氏扇艺坊,在非遗传承人莫云忠指导下沉浸式体验画扇制作。队员们创新融合外语元素,将经典诗词译为多国语言,与山水花鸟图案精妙搭配,既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东方美学,也为中国观众呈现文化碰撞的新意。创作结束后,莫云忠逐一点评作品,在肯定双语创意设计的同时,针对性提出构图与技法优化建议。访谈中,莫师傅以三十余年坚守诠释匠心:从手工制扇的72道工序坚持,到赴高校进修提升技艺;从面对机械量产冲击的孤独传承,到通过研学活动、国际展览(如东盟博览会)吸引全球目光。他以坊为灯,让阳朔画扇的笔墨山水照亮更远的文化征途。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学习画扇
3.非遗课堂,青春践行
福利镇道山村的书院悄然变身为热闹的 “非遗双语课堂”。实践队队员们正耐心细致地教授着 “Chinese fan painting”,温柔的讲解声在静谧的夜色中轻轻流淌。皎洁的月光透过古色古香的雕花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满室轻轻晃动的画扇,也映亮了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纯真笑脸。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队员教授非遗画扇英语
4.互联网赋能:非遗画扇的数字化传播实践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东西,为了更好地宣传非遗画扇,实践队选择以互联网的方式对福利镇的非遗画扇进行宣传。全体成员整理融合所收集到的当地非遗画扇素材,结合外语,进行非遗画扇的宣传视频制作,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利用互联网+外语制作视频宣传非遗文化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对乡村发展的关键意义——它们不仅是乡村的灵魂与根基,更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青年一代身处国家发展的盛世年华,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主动挥洒青春力量,在深耕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助力文化振兴等诸多方面,争做新时代的先锋力量与中坚骨干。(撰稿:陈秋洁 图片:陈丹萍 陈秋洁 杨钰荃 林齐莲 吴畅 郑全芬 陈雨 甘绮诗)
▲图为“阳朔画扇续文脉,青春筑梦绘振兴”实践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秋洁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