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学院“红薪语润”实践团队:红心铸魂·语通兴安

发布时间:2025-07-31 22: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艾嘉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引领青年投身基层实践,7月13日至20日,桂林旅游学院“红薪语润”实践团队赴桂林市兴安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担当。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产业发展、关爱乡村群众、推广普通话等多个方面。团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兴安县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于7月13日—14日开展前期筹备与基础调研。联合灵渠博物馆,系统梳理红色文献和相关报道,充分了解了兴安县的基本情况并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工作,明确普通话普及率不足、方言影响文旅传播等核心问题,为实地调研打下基础。活动中实地走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灵渠博物馆以及各乡村,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8份,采集居民普通话使用场景及发音问题(如平舌音/翘舌音混淆),同步整理红军后代口述史,了解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日常使用情况和对普通话的认知与态度,邀请居民们朗读易错字词,对当地普通话发音状况有了更具体地了解。

第一站:聆听红色故事,感悟精神力量

团队首站来到灵渠博物院,通过参观、听讲和交流,了解灵渠历史文化与红色内涵,同步开展专题直播,累计吸引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共163人次,播放总量达876次,获赞超4528次,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此次参观让成员们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结合专业与实践,继续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在灵渠博物院听讲解

第二站:开设推普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第二站在兴安县湘漓镇花桥村,进入推普之家所在村落团队成员以当地红色故事为切入点,精心开展“红色文化浸润童心,普通话推广助力建设”活动。成员以当地红色故事为切入点,将故事中的生僻词汇转化为普通话规范表达,开展组词造句练习,并采用“红色经典+方言对比”模式,针对孩子们发音问题进行纠音。全程多平台直播教学,覆盖抖音、QQ直播、淘宝共1908人次,总播放量7442次,点赞量3128次,在趣味互动中实现红色教育与语言推广的双重目标。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既学好普通话,又铭记红色历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生力量。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开设红色推普小课堂

第三站:体验田园劳作,助力农产品宣传

活动第三站在兴安县湘漓镇,团队成员走进白玉丝瓜种植基地,开展“采摘+直播”助农活动,直播展示丝瓜生长环境与采摘过程。当地白玉丝瓜品质优良,却因宣传不足而鲜为人知,此次直播吸引876人次观看,助力农产品后期线上销售。活动中成员们亲身体验采摘的辛劳,并通过线上平台直播拓宽产品知名度,探索“农产品+文旅”新模式,既体验了劳作的苦与乐,又以新媒体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在白玉丝瓜种植基地合影

第四站:开展多语直播,赋能产业发展

活动第四站,团队一行前往兴安工业集中区的桂林壮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特色农产品助农直播。成员们发挥专业优势,运用中文、英语、法语进行直播宣传,介绍银杏酱相关知识,向国内外网友传递产品特色与文化内涵,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全程直播助农覆盖抖音1678人次、淘宝330人次,播放总量2008次,推动红色文化所在地的专利产品与国际传播接轨。

产业园之行让“红薪语润”成员更深刻体会到助农工作的意义——既要用专业知识为地方产业赋能,更要以实际行动连接田间与市场。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助农直播结束后合影

第五站:体验米粉制作,传播非遗文化

活动第五站,团队来到百年老店“促成酒店”,跟随老师傅体验米粉制作。从舂米、研磨到搓揉、烫煮,每道工序皆循古法。成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和直播,展示米粉制作技艺,介绍灵渠与米粉的渊源,团队将兴安米粉的历史、技艺与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人,淘宝平台单场直播吸引178人次观看,抖音3W+赞,此次活动为传统产业注入文旅新动能,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直播结束后合影

第六站:走访脱贫农户,传递温暖关怀

活动第六站是团队成员带着慰问品走访湘漓镇脱贫户,了解他们生活状况,聆听红色记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针对部分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拍摄特色农产品素材,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促销。此次活动不仅为湘漓镇脱贫户送去物质帮助,更搭建了校地协同帮扶的桥梁,团队后续将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定期跟踪农户发展情况,推动“电商助农”“健康帮扶”等项目落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与脱贫农户交谈

第七站:实践赋能乡村,书写青春华章

活动第七站,团队成员们走街串巷,挨家走访村民,多线并行。一边梳理红色旅游路线,同步记录乡村普通话使用现状,悬挂普通话推广标语并发放防艾手册与小扇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艾滋病知识,强调“知艾防艾,主动检测”的重要性。面对乡村学子,团队成员们携带资助政策小册子,详细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为乡村学子的求学路照亮前行方向。“红薪语润”实践团队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需求,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图为“红薪语润”实践团队成员在对村民做知识宣传

此次“三下乡”活动,桂林旅游学院“红薪语润”实践团队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创新“红色直播”模式,累计开展专题直播5场次,覆盖抖音、淘宝、微博、微信公众号、QQ、小红书5133人次,总播放量突破1.4万次,点赞量达37656次。团队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传播技术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在基层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暑期实践既有温度又有广度,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撰稿:谭艾嘉  图片:郭思如 陈光媛 叶滟坪 谭艾嘉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艾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