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而落地的关键在于被理解。广州东华职业学院“阳光助学团”在大旺垌村的集中宣讲,以方言为桥、以实例为引,将“国家资助”从抽象名词转化为村民触手可及的希望,为政策下乡写下了生动注脚。
语言破冰:方言里藏着政策传递的密码
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队长一句 “大家都坐近些,咱今天用土话聊政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对于大旺垌村的村民来说,“助学贷款”“奖助学金”这些词儿,此前多是一知半解,云里来雾里去的,总觉得隔着层纱。而当队员们用带着乡音的腔调解释 “啥是助学贷款”“谁能领助学金”时,村民们才慢慢的饶有兴趣,后排的人甚至往前挪了挪板凳。
而助学团的实践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政策宣讲若想“入乡随俗”,必先“入乡随语”。当队员们用村民熟悉的腔调解释“助学贷款”“奖助学金”时,那些曾经遥远的政策术语,便成了“自家事”般的亲切表达。这种语言上的“降维”,不是对专业的妥协,而是对受众的尊重 —— 唯有让村民听得进,政策才有被理解的可能。
实例破题:让政策从 “听说过” 到 “用得上”
宣讲的说服力,往往藏在具体的细节里。阳光助学团的队员也举起了自家例子:“我家以前也困难,就是靠助学贷款上的大学,每年8000块,够学费和生活费,毕业才开始还,一点不影响。”这番话并没有华丽的说辞,却比任何理论阐释都更有力量。村民们放下戒备往前凑的动作,正是对 “真实”的最好回应。
面对村民“助学贷款要啥材料”“奖助学金咋评”的追问,队员们的回答始终紧扣“实在”二字:“身份证、户口本、录取通知书,就这三样”“看成绩和家庭情况,学校会评,不用自己跑腿”。这些带着 “泥土味” 的解答,将政策的“门槛”和“路径”讲得清清楚楚,让村民明白:国家资助不是遥不可及的“福利”,而是符合条件就能享有的“保障”。这种用实例说话的方式,让政策从 “文件里”走出来,站到了村民的生活场景中。
巧记助力:让政策留“生活痕”
“上学缺钱别犯愁,国家政策来解忧;贷款上学不收费,毕业挣钱再还够;奖助学金成绩好,勤工俭学能增收……”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助学团为村民定制的 “记忆口诀”。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而言,繁杂的条款难以消化,而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的短句,却能像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
这种“巧记”背后,是对村民接受习惯的深刻洞察。宣讲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是双向的认知共建。当村民们跟着队员们念起顺口溜,不时点头的动作里,藏着对政策的认同与接纳。两个小时的政策宣讲无人离场,在散场后仍有村民追着咨询“孙子明年上高中”的细节,这正是“有效传播”的最佳证明 —— 政策不仅被听懂了,更被记在了心里,成了村民规划未来的“定心丸”。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阳光助学团”的这场宣讲,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当政策接上地气、沾着烟火,就能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结出惠民的果实。这,正是资助下乡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泽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