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井冈纪剑•警律传承”实践团奔赴江西井冈山,围绕“井冈山时期纪律建设的历史回溯与当代价值”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革命圣地探寻红色法治历史,用专业所长服务老区发展。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实践团从全国青少年井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山首站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在茅坪红军法庭旧址前,成员们驻足凝视斑驳的木桌与褪色的审判记录,聆听党史专家讲述土地革命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雏形——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开创的“就地审判、调解为主”司法传统。“当时红军法官背着干粮深入田间地头,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化解纠纷,这种‘司法为民’的初心至今仍在闪光。”实践团成员在笔记中写道。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实践团重点研读了《井冈山土地法》《红军士兵会章程》等红色法治文献。泛黄的纸页上,“一切反革命案件,都由苏维埃法庭判决”“士兵犯错须经公审”等条文清晰可见。通过与博物馆研究人员座谈,大家梳理出井冈山时期“纪律即法律”“军民共守规则”的法治建设特点,深刻理解了“革命年代的纪律建设是当代法治的源头活水”。
发挥司法警官专业优势,实践团在茨坪镇开展了“法治惠民”服务。成员们化身普法宣传员,向当地村民发放《民法典》手册,用案例讲解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等法律知识;针对老区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他们在乡村学校开设“模拟法庭”小课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违法”“如何保护自己”,生动的互动引得孩子们踊跃参与。
“井冈山的红色法治故事告诉青年学子们,法治建设始终要扎根群众。”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此次实践让学生们既触摸到了革命时期法治建设的脉搏,也体会到了司法工作的责任担当。接下来,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把井冈山的红色法治经验融入专业学习,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郑广乐 王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