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实践团“银发焕绿意 代际传新声”三下乡实践活动 —— 河海大学南通实践团老年大学环保教育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1 2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雯馨   阅读 77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8日至9日,江苏省通州湾老年大学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代际共学·绿色传承”环保教育活动在此展开。河海大学“返家乡·探寻水韵,播撒绿种”环保实践团的成员们,与百余名老年学员携手,以知识宣讲与创意互动为纽带,在银发群体中播撒绿色种子,构建起“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保知识传播网络。

银发课堂里的环保热望:当专业知识遇上生活智慧

7月8日,实践团来到通州湾老年大学,展开宣讲。宣讲以环保为主题,紧扣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现象,比如身边的水环境变化、日常节水等,用接地气的方言编成环保口诀,让专业的环保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宣讲中还结合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老人们对“环保不是年轻人专属,垃圾分类、节电节水都是自家能做的事”的共鸣,让绿色理念更易走进心里。

(实践成员进行环保宣讲)

代际对话:经验与知识的双向流动

环保问答环节互动热烈。有老人分享淘米水浇花的环保智慧,也有人问:“麦饭石锅咋辨真假?”实践团成员解答:“看表面,真的有自然斑点,质地硬,倒水会冒小气泡,选标清成分来源的更靠谱。”

“那全氟化合物是啥?”有老人追问。成员回应:“是人工合成的,难降解,不少不粘锅涂层有,对健康和环境都不好,看到‘特氟龙’‘聚四氟乙烯’字样就得留意。”

“全氟涂层的麦饭石锅呢?”“表面特光滑像有层膜,商家常说‘超耐刮’‘完全不粘’。选无涂层的更安心,减少污染风险。”

现场交流中,老人们发现,选一口锅也藏着环保学问,环保确实融入日常点滴,引发共鸣。

(实践成员为老人分发奖品)

巧手变废为宝:纸折小盒里的环保实践

废物利用环节中,实践团成员教大家用废纸折成小纸盒,当作家用厨余垃圾桶。老人们跟着步骤折折剪剪,指尖翻飞间,废纸片变成了实用小物件。“这下剩菜剩饭装着扔,既干净又不浪费纸,真是把环保做到了手边。”一位老人举着自己折的纸盒笑道,现场满是动手实践的乐趣,让“变废为宝”的理念在指尖流转。

(老人积极参与环保交流)

(实践成员教老年人们折纸)

(现场人员的折纸作品)

回访暖邻:餐叙间的环保理念落地

次日清晨,河海大学实践团成员携带新鲜食材再度到访通州湾老年大学周边农家小院,与老人们共赴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晨间相聚。

餐桌旁,老少围坐畅谈,席间话题自然延伸至前日环保课堂的内容。老人们分享着日常生活中践行节水、垃圾分类的心得,实践团成员则结合实例补充环保小技巧,让绿色理念在轻松的餐叙中悄然深化。

(实践团和老人们一起用餐)

餐毕,厨房成了环保实践的生动现场。实践团成员顾佳倩与王奶奶并肩立于水槽边,默契地将水龙头调至细流状态清洗碗碟。“你们教的节水法子真管用,这细水洗碗既干净又省水,过日子就得这么实在。”王奶奶边擦碗边笑着说。

(实践成员顾佳倩帮老人清洗碗碟)

从餐叙时的理念交流到餐后的节水实践,环保知识不再是课堂上的概念,而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行动。这场回访让代际间的联结更显紧密,也让绿色环保的种子在日常互动中持续扎根生长。

环保长流:在日常里生长的守护与联结

这场环保之约,早已溢出课堂边界——银发族举手时的热忱、废纸蜕成厨余盒的巧思、洗碗槽边拧小的水龙头,都在把“环保”从概念碾磨成日常颗粒。当青春身影与银发面庞在厨房并肩,当废旧纸片绽成实用物件,环保不再是孤行的倡议,而是代际对话里生长出的生活哲学,更在碗碟相碰、指尖翻转间,悄然织就邻里般的温暖联结。

或许最动人的启示藏在细节里:他们守护自然,也在守护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相携同行。那些课堂上的追问、手作时的专注、回访里的默契,终会像晨露浸润泥土般,让环保基因渗入生活肌理,更让“守护”的意义,在代际交融中愈发鲜活而绵长。

(实践成员合影留念)


文字:肖雯馨

图片:“绿漾江海”南通实践队

指导老师:江润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雯馨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