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寻根 文脉薪传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青年探寻桨橹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01 2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申天越   阅读 7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年如舟,破浪前行。6 月 23 日至 6 月 29 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冀承文脉・语传华夏”实践团奔赴河北承德,开启了一场以“语言”为舟楫、以“力行”为桨橹的文化探寻之旅。七日间,16名团员循着历史的足迹深入红色热土、非遗村落、历史古迹,在触摸斑驳砖墙的指温里感受岁月沉淀,在倾听传承者的讲述中体悟文脉重量,于行走间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度,更在实践中明晰了新时代外语青年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铸魂:汲取英雄力量,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首站,团队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董存瑞纪念馆。晨光中的烈士雕像目光如炬,展馆内泛黄的战地日记、生锈的步枪零件,无声诉说着 1948 年隆化城下那惊天动地的瞬间。从“抗日小英雄”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壮烈呐喊,英雄董存瑞的成长轨迹与牺牲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成员。凝视英雄雕像,聆听不朽赞歌,青年学子们深刻体悟,红色基因是中华文脉最鲜亮的底色,英雄气概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这不仅是历史的铭记,更在于外语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力量。

图为团队观摩再现董存瑞战时英勇场景

匠心寻脉:触摸非遗印记赓续百年文脉

走进承德乡土村落,实践团深入体验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杆与刀刻剪纸艺术。

激昂的锣号声划破三道沟门村的长空,百年技艺“抬杆”震撼上演。表演者们步伐铿锵,动作如一人,将力量、技巧与默契凝聚成一场力与美的视觉交响。精妙的刀刻剪纸艺术在乔杖子村铺陈开历史的画卷。行云流水的线条与撞色搭配的创新色彩,在红纸上晕染出时光的印记,印证着 “剪纸剪图案,续的是文脉” 的深刻真谛。

图为团队现场学习“抬杆”技艺

当剪纸的刻刀遇见外语的"语法之刀",当抬杆的集体韵律碰撞语言的节奏之美,实践团青年们正在用跨文化理解力,为传统文化注入国际表达。这正是外语学子前行的意义——以语言为舟,以文明为海,在守护与创新中驶向“美美与共”的彼岸。

古迹溯源:体悟文明交融,明晰传承使命

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承德博物馆与避暑山庄,团员们在游览间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智慧:汉藏建筑交融的普宁寺、四体文字并刻的琉璃牌坊、多民族风格共生的避暑山庄,无不印证着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质。

站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前,望着匾额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题字,团员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多语能力赋予我们的,是打破文化壁垒的"金钥匙",是让《四库全书》与《荷马史诗》对话的"通天塔"。当藏传佛教的转经筒与汉式殿堂的铜铃在风中共鸣,外语学子听见了文明交流的永恒旋律——这旋律将指引我们,用语言之梭编织多元文化融合的精神锦缎。

青春传薪:深植文化根脉,激扬青年之声

一周的沉浸式实践,点燃了学子们用青春视角解读与传播文脉的热情。实践团成员们第一时间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鲜活的创作素材,制作了多期文化宣传视频。他们以镜头忠实记录,通过影像语言、音乐与旁白,让英雄气概、非遗温度与文明交融焕发青春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承德历史场景

这不仅是实践成果,更是 “语传华夏”使命的生动践行——外语学子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诠释者和传播者。学生们运用专业技能,以当代青年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的方式,让深厚的中华文脉拥有了更年轻、更富感染力的表达。

图为承德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合照

冀北之行,是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青年团员们从文化根脉中汲取丰厚滋养,也必将以青春的创造力为其注入蓬勃活力。外国语实践团将始终以“语言”为桥,以“力行”为笔,以“艺术创作”为新的表达窗口,让“冀承文脉・语传华夏”的初心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落地生根,书写新时代青年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申天越 楚欣梦 韩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申天越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