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热忱,吹向莱州的土地。我以“青囊赋兴”实践队成员的身份,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在数日里,从药香香囊的温情制作,到掖县公园的青春洞察;从市民之家的历史回溯,到朱家村的振兴探寻,一步步书写与莱州的青春故事。
药香香囊:以传统为桥,叩响交流之门
7月9日午后,酒店房间化作“临时药香工坊” 。艾草、薄荷、丁香等药材围拢着我们,当地中药店医师远程指导的声音,伴着我们揉碎药材的动作。填充绣着简单纹路的布袋,指尖摩挲间,药香渐渐弥漫。这小小的香囊,是传统药材与现代实践的碰撞,像带着期许的礼物,我们盼着用这份药香关怀,叩响与莱州乡亲交流的门。当药香在房间里萦绕,我意识到,传统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连接人与人的温情纽带,这是三下乡实践温暖的序章,让青春与传统携手,迈向乡土 。
▲图为实践队员在酒店制作香囊的场景。通讯员 王晶摄
掖县公园:倾听青春声,读懂责任重
当日下午,掖县公园的树荫下,我拿着问卷寻访年轻人。一位穿着潮流的小伙,话语间满是对城市发展与生活现状的思考。问卷数据拼凑出真相:多数人关注城市变化,可参与建设、反馈建议的行动寥寥。年轻人们谈论未来时,眼中有憧憬也有迷茫,那些或明亮或闪烁的眼神,让“青春力量”从概念落地。我深知,青春不该只是旁观者,城市发展的浪潮里,我们这些大学生,该是弄潮儿。“青春力量”不再是口号,而成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明白我们的思考、行动,该为城市发展添彩,让青春在参与中闪光 。
▲图为实践队员在掖县公园调研的场景。通讯员 王晶摄
市民之家:溯历史脉络,悟振兴根基
7月11日,莱州市民之家的灯光,串联起莱州的历史与当下。在革命展区,乡村互助的旧照片里,先辈攥紧锄头的温度清晰可感;农耕文明展厅中,老故事藏着莱州人扎根土地的韧性;非遗草编展陈,诉说传统技艺增收新篇;规划馆里,城乡资源流动蓝图勾勒未来。莱州的过去与现在交融,我仿佛看见时光长河里,一辈辈莱州人在土地上耕耘、坚守、创新。这让我懂了,乡村振兴的根,是祖辈互助的传承、民众对土地深入骨髓的执着。青春调研因这份历史厚度,有了更深的意义,我们探寻的不仅是当下的振兴路径,更是传承历史、续写未来的使命 。
▲图为实践队员在莱州市民之家参观学习的场景。通讯员 吴淑贤摄
朱家村:探产业前路,悟奋进力量
7月13日,朱家村四百多亩金银花田在阳光下泛着蓬勃绿意,每片卷曲的花苞都藏着村民的生计与期待。村书记先带我们穿行在田垄间、走访加工车间,叶片上的晨露折射着光,他指尖划过藤蔓细数今年的长势,加工车间里杀青机的热气混着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他指着墙角堆积的散装干花,眉头轻轻蹙起:“咱这花品质好,可没个统一包装,收购商总压价;加工设备也跟不上,遇上丰收季,鲜花开得快,机器转不过来就全蔫了。”指尖划过一台老旧的烘干箱,语气里满是对产业瓶颈的焦灼。
▲图为村干部向队员们介绍产业转型难题的场景。 通讯员 吴淑贤摄
随后,金银花合作社成了我们与村干部的场所。座谈会上,“搞标准化包装”“建共享加工线”“做金银花研学”的声音此起彼伏,村书记认真听取我们的想法,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还不时抬头问我们专业建议,我们结合资料与知识和大家热烈讨论。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共同探讨产业转型问题的场景。通讯员 吴淑贤摄
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村头空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我们和围坐的老人们拉起家常,话题自然落到日常用药上。“王大爷,您这降压药可不能跟退烧药一起吃,就像金银花不能和别的花混着晾,犯冲呢。”我们举着药材样本打比方,把“饭前饭后”“剂量减半”这些要点写在红纸上,贴在树干上给大家看。有大娘拿出家里的药盒,我们帮着核对有效期,教她用三个小药盒分装早中晚的药。村书记路过时站在一旁笑,手里还攥着早上记满难题的笔记本,阳光落在他脸上,那抹焦灼里似乎悄悄掺了点松快——原来青春的热忱,既能帮着解产业的困,也能暖着乡亲们的日常。
▲图为队员们为村中老人科普用药安全知识的场景。 通讯员 甘超宇摄
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槐树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离开时,衣襟上还沾着金银花的香,那香气里有村民弯腰采摘的汗水,有面对市场难题时的眉头紧锁,有你一言我一语凑办法时的奋进希望,更有我们与老人交流时的脉脉温情。原来青春力量从不是凭空注入,而是像这金银花融入茶汤一样,在田垄间、车间里、座谈会与用药讲解的互动中,慢慢沉淀成乡土的养分。
数日莱州行,我们在香囊里藏关怀,在公园懂青春心声,在市民之家溯历史,在村子见振兴。年轻人的盼与思、村子的兴与困,成为青春扎根乡土的注脚。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温度与思考,继续为乡村振兴添力。让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在乡土大地上,书写更多炽热故事,让青春之花,在助力乡村的征程中,肆意绽放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淑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