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色地标,厚植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7-31 2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成旭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25年7月15日,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童心筑梦 红音相传”实践团赴狼牙山、留法纪念馆、红二师纪念馆及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导向,以总结学习成果及编撰红色儿歌为载体,以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从而实现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乡村地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实践团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影。张浩 供图

深学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实践团以实地研学强化思想淬炼,以沉浸式学习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在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碑前肃立瞻仰,塔碑上遒劲的大字让实践团成员对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气节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在保定红二师纪念馆陈列的史料前,实践团成员体会到以保定二师学子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以笔为枪掀起抗日救亡怒潮的峥嵘岁月。成员齐子康感慨道:“这些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学长,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的担当与勇气,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坐标”;踏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从那一张张泛黄的船票、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中感受到革命先驱们为寻求救国真理远涉重洋、上下求索的赤子情怀;深入冉庄地道战遗址,地下“长城”令实践团成员叹为观止。纪念馆内陈列的土枪、土地雷、木制大抬杆等简陋武器与民兵们以智慧克敌制胜的经典战例向实践团生动地诠释了冀中军民的无穷智慧与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行程尾声,团队特意探访了新中国面粉厂旧址。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与斑驳的厂房墙壁,无声地记录着从烽火连天到筚路蓝缕的民族工业建设。成员们对此系统梳理了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坚定了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决心。

实践团成员学习红色文化。梁允迦 供图

践行志愿服务,守护革命印记

实践团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环境维护专项行动,以行动守护红色圣地。狼牙山登山途中,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的登山步道前行,大家自发拿出随身携带的软布,小心翼翼地对镌刻在沿途岩石上的“保卫祖国”、“抗战到底”等革命标语石刻进行清洁,用手帕刷拂去历史尘埃,让红色箴言在阳光下重新熠熠生辉。实践团成员沿着清澈的溪涧一路捡拾被丢弃的塑料瓶、包装袋、纸屑等废弃物,让清澈的溪流重新倒映出两岸苍翠的绿意。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内,成员们手持微湿的抹布擦拭每一寸玻璃以确保展柜内的革命文物能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走进午后的红二师纪念馆,大家细致地拂去历史人物雕塑上的浮尘让英雄形象更加光洁伟岸,当指尖触碰到那些记录着先辈奋斗足迹的展品时,每个人的动作都格外轻柔,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实践团成员以实践行动彰显对革命文物的敬畏之心。行动中,郭芷鸣同学坚定地说道:“英雄们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要用行动守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实践团成员进行志愿服务。梁允迦 供图

创新推普路径,赋能文化传承

实践成果要扎根乡土,服务要振兴乡村。实践团深入乡村,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团队将“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战略与“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进行了创造性地融合,探索出“红色文化+语言推广”的创新路径。实践团成员通过精心编撰《狼牙山》《地下“长城”真奇妙》等红色主题儿歌,化身“推普小老师”和“儿歌传唱人”在乡村中开展推普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采用标准的普通话,逐字逐句耐心教学,通过领读、分句教唱、手势辅助等多种互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实践团成员观察到,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发音不准,到后来能清晰、流畅地合歌颂红色儿歌。这种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既提升了语言规范应用能力,又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使革命历史以通俗化、艺术化形式深入人心。当地村民反馈道:这种形式生动有趣,既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又推动了英雄事迹的代际传承,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

实践团成员创作的红色儿歌

实践团同学进入五勇村。韩成旭 供图

实践团成员推普红色文化。朱智超 供图

实践团在五勇村合影。张浩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成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