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6日,来自豫章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码上兴农·数计振兴”实践队的14名队员走进赣州市赣县区和安远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化身编程知识讲解员、鹰嘴桃直播推荐官等角色,让“科技”化作连接城乡的纽带,在田垄间“写”新篇。
技术落地田间,智慧播撒乡土
在南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科技奇妙之旅”,当孩子们戴上VR眼镜,农田里作物生长的变化、叶片上害虫蠕动的样子都清楚地出现在他们眼前,有的孩子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稻田忍不住伸手去触摸,摸了一手空后还害羞的笑了笑。队员涂烨方亲切地教小朋友们辨认“哪些是该捉的害虫”,小朋友们听的十分认真。
实践队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编程小实验,团队成员张会博通过使用代码操控机器人,让机器人实现直走、拐弯、掉头等简单动作,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体验一下。“这个机器人实验让编程从一个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工具,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一位孩子的母亲由衷地感叹道。
走进安远县凤山乡井坵村,实践队带来的无人机植保技术让村民们赞叹不已:“过去背着药桶一整天只能喷洒20亩荷塘,如今这‘铁家伙’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几百亩呢!”队员们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笑容、看着无人机沿着精准计算的飞行路径将药液喷洒在叶片上,真切感受到代码编写的飞行路径,正成为助力田间生产的“高效引擎”。
▲图为实践队队员涂烨方询问小朋友VR设备体验感受。
农产承载希望,科技催生长远
井坵村的鹰嘴桃是科技助农的“甜蜜见证”。队员们顶着烈日采摘、分拣,劳作之余,实践队队员还化身助农主播。“家人们快来看!咱们安远县凤山乡井坵村的鹰嘴桃不仅个头大,咬一口更是汁水四溢,清甜中带着果香,果肉细腻又爽口。买鹰嘴桃,认准井坵村!”队员陈浩铭向网友们热情介绍道。
不仅如此,队员们还在直播中同步推介当地紫山药、富硒水稻,让“安远味道”通过屏幕被更多人知晓。队员们通过使用这种“采摘+直播”的模式,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破解了“好货藏深山”的难题,队员们认为这正是“码上兴农”的生动实践!
井坵村玉米地也是队员们体验农事的好基地。随着“咔擦”一声脆响,一个硕大饱满的玉米从秸秆上被队员何琦掰下,还带有一丝泥土的气息。在采摘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如果一个个判断玉米是否成熟那未免也太麻烦了!因此,队员们一起交流、思考要是开发个基于图像识别的APP,通过手机扫描就能快速判断玉米的成熟度,这样效率肯定能提高。不仅如此,队员们认为还能收集玉米生长周期数据,分析出最佳采摘时间。指导老师裴雨洁说道:“此次实践队员们既体会到了农事的艰辛,也在思考中让科技兴农的理念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队成员涂烨方 陈浩铭直播推广鹰嘴桃。
振兴蓝图绘就,乡村焕发新颜
在井坵村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座谈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叶年清道出乡村发展根基:“同学们要明白,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守底线”。乡村的蝶变,更是科技赋能与特色农产共同作用的结果。”队员们深受启发。实践队在井坵村“紫参小镇”见证了“科技+农产”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见证了紫山药从种植到形成“紫参十味”美食的全产业链。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乡村振兴既要科技赋能,更要扎根本土!
▲图为队员们与凤山乡乡长楼逍洋座谈会后合影留念。
此次豫章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码上兴农·数计振兴”实践队的三下乡之行,队员们带着代码走入乡村,走进田间,深刻感悟到乡村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实践队全体队员表示将以更加扎实的行动,让代码智慧扎根乡土,让更多农产品像鹰嘴桃一样借助“码上”平台走向市场,让乡村振兴画卷在科技赋能下愈发鲜活!
供稿:吁思芮、涂烨方、周芹
供图:刘子煜
指导老师:郭璇璇、杜心雨、裴雨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吁思芮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