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红丝传千载,红绳穿梭承文脉。为帮助青少年领悟中国结传统技艺蕴藏的文化内涵,7月21日,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爱心托管班”在革塘坝教学点成功举办了一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知识文化体验课程。本次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抽象的非遗技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引领青少年感悟非遗技艺。
本次课程以“溯源传统”为序章,拉开了探索中国结奥秘的帷幕。余颖老师以其动态课件,将古老的传说娓娓道来。从月老用红绳牵定姻缘的美好寓意,到女娲造人传说中红绳所寄托的生命力量,她深入揭示了中国结“以物寄情”的文化内核。学生们由此得以窥见,原本实用的绳结如何一步步升华为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载体。当指尖触摸到万字结独特的纹路,或盘长结精巧的循环结构时,抽象的传统文化瞬间变得触手可及。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结技艺的浓厚兴趣,更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随后,课程进入“技艺解码”环节。余颖老师系统地拆解了中国结的文化密码,从双线结的双钱纹,到寓意吉祥的藻井结,她细致解析了每一个绳结背后蕴含的大智慧。古人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巧妙的编织倾注其中,更通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创新,将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在余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与图文并茂的展示下,同学们深刻领悟了传承这项技艺的重要意义。
课程的高潮是“文化传承实践”环节。余颖老师亲身示范,一步步引领同学们编织中国结。她边演示精妙的技法,边讲解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红绳在她的指尖灵巧地穿梭。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动手跟着编织。余老师穿梭在人群中,耐心指导,细致点拨。当一位初一学生手中终于成型一个曼陀罗结时,他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激动地说道:“我以前觉得非遗离我好远,但现在我发现,我也可以亲手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中国结!”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余颖老师。她表示:“这堂课最让我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从好奇到领悟的转变。当他们亲手将红绳编成双线结,触摸到双钱纹凹凸的质感时,那些曾经神秘的中国结传统文化,便会变得真实可感。这便是传承的起点。我想说,非遗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中,更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缠满红绳的指尖上。今天,他们编织的不仅仅是中国结,更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