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山东大地,葡萄藤蔓爬满支架,红艳的樱桃缀满枝头。曲阜师范大学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临沂平邑、济宁邹城等地,用脚步丈量农村电商的发展轨迹,探寻数字经济为乡村带来的深层变革。
在鲁西南的一个普通清晨,天刚蒙蒙亮,曹县大集镇丁楼村的街道已经热闹起来。电动三轮车驮着成捆的布料穿梭于各家各户,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从敞开的院门里传出。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因电商而焕发新生。曹县的转变并非个例。近年来,山东农村电商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手机逐渐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直播间变成"新田地"。在临沂沂南县,返乡青年张磊的蜜桃通过直播销往全国各地;潍坊青州的花农们通过电商平台,将盆栽花卉卖到了北上广的高端商场;淄博博山的琉璃工艺品借助社交媒体,打开了年轻消费市场。
深入观察发现,农村电商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菏泽曹县,演出服装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布料供应到成衣加工,从摄影美工到直播销售,带动全县多人就业。而在日照沿海地区,海鲜电商的兴起让渔民实现"上午捕捞,下午发货"的直销模式,产品溢价率普遍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普遍反映的问题,部分偏远山区快递费甚至占到商品价格的40%。人才短缺同样制约发展,既懂农业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此外,同质化竞争、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德州禹城,一些创新做法正在破解这些难题。当地建立的电商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仓储、包装和物流服务,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济宁泗水县则通过"新农人"培训计划,已培养多名农村电商带头人。这些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电商对乡村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在枣庄山亭区,留守老人学会了用手机查看订单;在泰安宁阳县,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带回了新的生活理念;在聊城冠县,传统手工艺因电商关注而重获生机。这些变化正在重塑着乡村的社会生态和文化面貌。
夜幕降临,曹县丁楼村的灯光依然明亮。打包好的快递包裹整齐排列,等待次日发往全国各地。在这里,电商不仅是一种销售渠道,更成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重要纽带。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下沉,农村电商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