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土,知行共绘振兴图——南通大学“垄上助农队”三线并进助力如皋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31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包胜   阅读 3.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盛夏七月,“世界长寿之乡”江苏如皋的田间地头清风送爽,薄荷飘香。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进如皋市下原镇,围绕“梨膏糖制作与推广”“法治护航电商”“长寿文化传播”三大主题,开展了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青年视角深入乡村一线,用专业知识与创意活力,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守护非遗技艺,助力产品流通

在如皋市下原镇梨膏糖工坊,老农人吴苏农向队员们展示了古法熬制梨膏糖的全过程。选用本地酥梨、生姜、陈皮等原料,经榨汁、慢火熬煮数小时,再塑形切块,最终制成晶莹微黄、润肺止咳的梨膏糖。吴苏农强调:“火候要‘先武后文’,搅拌时机要准,熬糖是门讲究耐心和经验的手艺。”

队员们认真观摩学习,深入了解这一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与文化内涵。随后,他们迅速投入产品标准化打包工作:三人一组按规格分装,确保每份重量均匀;两组成员规范粘贴“如皋非遗”标签;其余成员负责装箱、清点、密封,流程衔接紧密,高效有序。合作社负责人称赞道:“学生团队操作规范、细致认真,为产品流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图为梨膏糖打包

法律讲座为电商发展“排雷”

面对农产品电商日益普及的趋势,团队同步开展“直播助农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由法学专业学生张沈轩如、朱峙渟主讲。

张沈轩如结合真实案例,讲解电商经营中的常见法律风险,强调农户与平台、主播之间必须签订书面合同,避免口头约定引发纠纷,并解读《电子商务法》中关于产品标注、责任承担等关键条款。朱峙渟则聚焦“品牌+内容”合规问题,提醒直播运营者注意肖像权、未经授权的音乐素材使用等侵权风险,并就“如何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路径”进行系统讲解。

讲座结束后,团队还发放了自编的《直播助农法律小手册》,并深入田间地头,就“如何处理售后纠纷”“如何保留交易证据”等问题为农户答疑解惑。村干部感慨:“大学生讲的‘食品安全责任划分’,正是我们想讲又讲不清的‘盲点’。这堂课,比发十份传单都管用!”

图为法治宣讲

品味“药食同源”的乡土智慧

在下原镇的农家小院,吴苏农还为队员们现场煮制传统薄荷茶。“清晨采带露的薄荷叶,泉水煮沸晾半分钟再投叶,香味才不流失。”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薄荷醒脑解暑,是老祖宗留下的‘三伏良方’。”此时,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书记袁小平也来到现场,对活动给予指导。书记指出:“长寿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生活方式的传递,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

队员们认真记录采摘时间、叶片选择、火候控制等细节,亲身体验从田间到杯中的全过程。当琥珀色的茶汤入口,清凉感沁人心脾,大家感叹:“这才是最天然的‘长寿水’。”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用设备记录煮茶场景,剪辑成短视频,尝试以新媒体语言传播如皋长寿文化。这种“老人传艺+青年传播”的模式,让传统智慧有了更立体、更贴近年轻人的表达方式。

吴苏农的一句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长寿哪有秘诀?吃当季、喝天然,心里舒坦最重要。”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体悟。

图为探索长寿文化的奥秘

此次社会实践,南通大学“垄上助农队”以脚踏实地的劳动服务产业,以专业所学护航发展,以青年视角传播文化,在知行合一中践行社会责任,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