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爱心社唐爱志愿服务团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助残主题课程,通过急救知识卡牌游戏、盲文课程、手语教学及助残知识宣讲等形式,为宿迁市玉泉路初中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爱心交织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不仅巩固了急救技能,更通过模拟视障、听障群体的生活场景,深化了同学们对残障群体的理解与共情,展现了当代青年践行公益、传递温暖的担当。
急救知识卡牌游戏:寓教于乐筑牢生命防线
早上第一节课前,芦静溢同学以一场创意十足的急救知识卡牌游戏拉开序幕。游戏将“心肺复苏步骤”和“止血包扎要点”等专业知识融入卡牌问答环节,同学们通过分组竞技,在趣味互动中复习了昨日所学的急救技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感,又让急救知识深入人心,为校园安全增添了一道无形保障。
▲图为急救知识卡牌大战课堂现场
盲文课程:指尖触摸心灵,点亮“看不见的世界”
王悦辰同学带来的盲文课程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感知维度。课程从盲文点符的构成原理切入,通过图文教学结合,详细讲解了字母、数字及常用词语的书写规则。在“触摸体验”环节,同学们闭眼抚摸盲文纸上的凸起点符,尝试用盲文笔书写自己的名字。“闭上眼睛才发现辨认简单的数字‘3’都如此困难,更难以想象视障朋友如何用盲文阅读长篇文字。”李思彤同学在分享环节动情地说。活动尾声,王悦辰以“用指尖代替眼睛,用理解消弭隔阂”作结,呼吁大家关注视障群体的无障碍需求。
▲图为王悦辰在教授同学们书写盲文
▲图为盲文体验课堂练习现场
手语教学与游戏:无声课堂传递“有爱”之声
下午的活动中,周安娜与李思琪同学以“以心传声,用爱无碍”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进手语世界。教学从“你好”“谢谢”等日常用语起步,逐步过渡到短句表达。为巩固学习成果,两人设计了“手语传话”游戏:参与者分组用手语传递“你年龄是多少”“你叫什么名字”等句子,最后一人转述为口语。看似简单的手势,实际传递时却容易遗漏关键信息,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听障人士日常沟通的不易。活动现场笑声与反思交织,手语的“无声”反而让包容与关怀的“声音”更加清晰。
▲图为手语教学课堂现场
助残知识宣讲:从认知到行动,共筑包容社会
最后一节课是王悦辰主讲的助残知识宣讲。她通过播放视障人士使用读屏软件操作手机的短视频,直观呈现了科技如何为残障生活赋能;结合《残疾人保障法》条文,她详细解读了残障群体在教育、就业中的合法权益。为加深体验,活动增设了“蒙眼过障碍”环节:两人一组,一人蒙眼模拟视障状态,另一人用语言指引其绕过桌椅障碍。短短几分钟的挑战,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视障者对环境的依赖与信任的重要性。助残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也打破了大众心里的偏见。宣讲结束后,同学们自发讨论了校园无障碍设施的改进建议,如增设盲道指引、开设手语选修课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种子已然播下。
▲图为“蒙眼过障碍”助盲行走课堂现场
本次活动通过多元化的体验设计,打破了传统助残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从急救卡牌的知识巩固,到盲文手语的感官冲击,再到法律案例的理性思考,唐爱志愿服务团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悟中学、学中悟”。
残障群体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而理解与尊重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唐爱志愿服务团用一天的行动证明:只要用心倾听、用爱传递,每一份微光都能照亮更包容的世界。
撰文 | 冯心源
图片 | 陈培语
一审 | 朱馨婷
二审 | 闵晨
三审 | 潘洋洋
审核 | 臧迪 潘洋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心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