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石榴籽同心 侨侨连乡谊

发布时间:2025-07-31 2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婧瑶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实践队在博物馆前留影2025年6月29日,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莆田市,开展以“石榴籽同心,侨侨连乡谊”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在八闽大地上播撒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踏遍漳州大地 挖掘共同体故事

漳州作为多民族聚居、侨乡资源丰富的地区,蕴藏着无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实践队沿着历史脉络,深入民族乡村、文博场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启了一场“共同体故事探寻之旅”。

▲图为实践队在博物馆前留影

在闽台畲族博物馆,队员们参观闽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史。从唐代畲族先民与汉族工匠共同烧制的瓷器,到近代侨胞带回的西洋器物与本地手工艺品的结合,一件件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通过青年学子的声音变得鲜活可感。“这些跨越时空的交往印记,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队成员感叹道。

走进红星乡等民族乡,队员们走近畲族、汉族村民的座座楼房,品楼房建筑留下的文化遗迹。

▲图为涂鸦民族服饰

播撒“金种子”凝聚同心力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带着这份信念,实践队在莆田市荔城区开展了“铸牢”教育活动。在镇海街道新溪社区,队员们用情景剧等方式,向社区居民解读“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认识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图为讲解员讲解侨乡故事

针对漳州侨乡特色,实践队还走访了归侨侨眷家庭,收集侨胞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回国参与家乡建设的故事。“祖父当年在东南亚打拼,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晚年还坚持资助家乡修桥铺路。”听着侨眷的讲述,队员们将这些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在乡村广播站循环播放,让“爱国爱乡、守望相助”的精神浸润人心。

从城市到乡村,从博物馆到田间地头,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以青春足迹串联起民族团结的纽带。这个夏天,一颗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正在沃土上悄悄发芽,等待着结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丰硕果实。

撰文 | 林婧瑶

图片 | 汪周建

审核 | 方吴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婧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