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三线建设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 年 7 月 17 日,兰州大学 “崮乡情寻,三线焕新”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蒙阴县岱崮三线军工文化园,聚焦三线建设历史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调研。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山东小三线建设研究专家穆宝忠与临沂大学专注三线建设研究吴建章教授共同参与,为调研增添了深厚的专业视角与历史厚度。
图为实践团与穆宝忠合影
抚迹斑驳识峥嵘 壮怀激荡砺精神
团队首站来到园区内的岱崮园区博物馆(9381军工洞)。这座由原军工厂遗留厂房车间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不仅完整保留了军工洞穴结构,更巧妙融合了地质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民俗文化。该车间始建于上世纪 60 年代,洞内面积达 5600 平方米,曾经用于军工生产的五纵三横隧洞网络,如今已成为传承三线建设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
图为岱崮园区博物馆概况
在讲解员的生动解说与穆宝忠书记、吴建章教授的细致介绍下,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 “军工历史”“崮乡文化” 等主题展厅。锈迹斑斑的单轴自动车床、威风凛凛的双管高射炮、蒙阴首辆进口卡车及吉普车等实物展品,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解员详细阐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卓越贡献,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投身国家建设的动人场景。穆宝忠书记与吴建章教授则深入解读了这些充满历史感的机器背后的故事,让成员们透过生锈的机械,真切感受到当年 “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澎湃建设热情。
图为实践团参观博物馆
穆宝忠书记伫立在 “山东三线军工楷模” 展示墙前,逐一为成员们讲述老一辈建设者无私奉献、精工报国的崇高事迹。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三线建设精神。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摩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珍贵历史文物,将书本中三线建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认知,直观感受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者在艰苦环境下开展军工生产的不易,深刻认识到三线建设对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意义。
图为穆宝忠书记为实践团讲解三线建设
筑痕焕彩延薪火 青春弘毅担传承
怀着对历史的深切敬意,团队随后走访了园区其他区域,深入探究军工遗址的活化之路。园区负责人向师生们介绍,为铭记和延续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向三线军工精神致敬,相关企业和单位在尽可能保留民丰厂建筑物原貌的基础上,通过保护性开发,打造了包含岱崮三线军工博物馆、崮园、崮乡老街、田园公社等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项目,构建起三线军工小镇,最大限度复原了当年景象,让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真正 “活” 了起来。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唤起社会各界对三线军工遗址保护的重视。这些遗址绝非破旧建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
图为实践团访谈园区负责人
调研中,团队成员还详细了解到园区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活化三线资源的创新路径:一方面,大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红色研学活动;另一方面,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旅游文化节,吸引八方游客。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岱崮,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自觉传承历久弥新的三线建设精神。
谈及三线建设工作者,穆宝忠同志感慨道,这些当年的亲历者,如今仍能讲述三线建设故事的已越来越少。团队成员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这段被淡忘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传承三线精神。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青年一代对未来的担当。
此次兰州大学 “崮乡情寻,三线焕新”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深度探访,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青年学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触摸到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脉搏,也更加明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与弘扬三线精神的使命。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以青年之声讲述三线故事,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