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学子携手网红新农人熬制“非遗梨膏”

发布时间:2025-07-31 08: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语嫣   阅读 8.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的10名大学生走进如皋市下原镇梨膏糖工坊,与当地网红新农人吴苏农联手开展暑期实践。团队从观摩古法熬糖技艺到参与标准化打包,用青年创意赋能非遗传承,助力这款地方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在梨膏糖工坊,团队成员们首先观摩了制作过程。吴苏农虽非梨膏糖制作世家出身,但经三年拜师学艺掌握了精湛技艺。他向成员们展示了选用本地酥梨、生姜、陈皮等原料,经榨汁、熬煮、塑形等工序制作梨膏糖的全过程,着重强调了火候控制、搅拌时机等关键环节的实操要点。团队成员们认真观察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地方特色产品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进入打包环节后,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工作,形成了清晰的分工体系。三人一组负责按规格分装梨膏糖,确保每份重量均匀;两组成员专注于贴标工作,将印有 “如皋非遗”字样的标签规范粘贴在包装上;剩余成员则承担装箱与清点任务,将封装好的产品有序码放,核对数量后密封纸箱。整个过程衔接紧密,效率显著,得到了当地合作社负责人的肯定:“学生团队的打包工作规范细致,为产品流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交流中,吴苏农介绍,自己返乡后潜心钻研梨膏糖制作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制作过程,成为当地特色产品的“推广者”。团队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就产品包装设计、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与吴苏农交换了想法。此次互动让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老手艺人的坚守”与“新青年的创意”碰撞。

活动结束时,经团队打包的梨膏糖已准备就绪,将通过合作社渠道发往各地。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助农不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对乡村特色资源的挖掘与活化。作为青年学子,应积极传承地方文化,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在知行合一中践行社会责任。

通讯员:孙语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