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学子探秘平潭非遗海防,共绘文化传承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31 0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梦铃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郑梦铃),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绿砼实践队”的青春身影穿梭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古老街巷之间,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踏上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文化传承之旅。此次旅程,他们不仅探访了历史悠久的海坛古城,还深入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指尖轻舞,非遗技艺绽放异彩

走进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海坛古城,仿佛穿越 时空,回到了那个渔火通明、海风轻拂的年代。实践队员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贝壳彩绘、簪花制作等海洋非遗项目,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的智慧。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学子们以螺钿点染贝胚,用绒线编织簪花,指尖翻飞间,不仅是在制作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海洋文明共鸣。

“贝壳的纹路藏着潮汐的语言,簪花摇曳时仿佛听见大海的呼吸。”队员许琳在抚摸着亲手绘制的贝壳时,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他们深入调研非遗工坊,参与贝雕彩绘研学课程,不仅加深了对海洋文化的理解,还结合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向游客讲述簪花与贝壳彩绘背后的故事,助力这些传统技艺走出深闺,绽放新的光彩。

▲图为队员体验贝壳彩绘非遗记忆 姚益冰供图

文物低语,海防精神激荡爱国情

步入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锈迹斑斑的铁炮、泛黄的海防图册、残破的战船构件,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守护海疆的壮烈史诗。在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的序厅,一尊清代战鼓静立门侧,鼓面斑驳的裂痕里,嵌着海风的咸涩、雨水的蚀刻,还有几处暗红斑块,仿佛凝固着百年前戍卒掌心的温度与血性。

实践队员们驻足凝望,仔细端详着这些历史的见证者,细读戍边将士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位队员都深受触动。“文物上的每一道裂痕,都是先辈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 。”队长郑梦铃在参观后动情地说。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激发了队员们内心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海防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图为队员凝望清代战鼓历史痕迹 许琳供图

▲图为研读戍边将士家书 姚益冰供图

青春筑梦,文化传承照亮前行路

在实践期间,队员们不畏酷暑,日均行走两万步,用脚步丈量古城的每一寸土地。他们详细记录古城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绘制出“海坛非遗文化地图”,标注出非遗项目所在地,为游客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古城广场上,队员们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簪花与贝壳彩绘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不少游客驻 足观看、参与体验。

“这朵簪花不单是发间装饰,它是流动的海洋史诗——贝珠里藏着渔家智慧,绒线间牵着千年文脉。戴上它,便触摸到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心跳。”队员姚益冰在与游客交谈时,用生动的语言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青春的筑梦之旅。青年学子们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了文化自信,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在海防博物馆前合影 姚益冰供图

“这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指导老师张慕诗感慨道,“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传播者和创新者。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更多青年投 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让文化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随着“绿砼实践队”的脚步渐行渐远,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却永远留在了平潭这片热土上。这次暑期“三下乡”文化传承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梦铃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