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周丹琪)7 月 30 日至 7 月 31 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石厝卫士” 闽台融合实践队以 “实地调研石砌体建筑、深化台胞文化交流” 为核心,走进福州平潭岛,开启了为期三天的 “三下乡” 实践之旅。团队聚焦两岸融合发展成果,走访台胞创业的文创店铺、特色民宿及两岸交流中心,深入探寻两岸青年合作模式与文创产业发展脉络,结合专业所学,以青春视角解码藏于两岸融合 “活化石” 中的文化密码,探寻实践路径。
踏勘石厝肌理 解码两岸共通的建筑基因
平潭的海岸线上,一座座斑驳的石厝正悄然焕发生机。这些承载着两岸共同文化记忆与海岛先民智慧的传统建筑,在科学加固、业态创新与政策扶持的助力下,经两岸创业者携手耕耘,已从闲置老宅蜕变为文化商业新载体,为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
为传承弘扬石厝文化,实践队首站便驻足平潭北港村的百年石厝群落。队员们手持卷尺与记录本,细致勘察石厝的外立面构造与内部梁架结构,详细访谈当地村民与经营者,了解石厝加固后商业化使用的规范要求、政府补贴政策,认真记录石墙厚度、砌筑工艺与抗风设计的每一处细节。村民们提及,台湾地区亦有众多相似的石砌体建筑,正是这份共通的文化根脉,吸引着大批台湾青年扎根平潭,为石厝的传承注入智慧与活力。通过与民宿经营者深入交流,队员们还系统梳理了石厝在防潮、抗震等方面的加固修复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撰写《平潭石厝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议》积累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在北港村观察分析石厝结构情况。黄伟 供图
对话台胞创业者 共探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如今,经系统修缮的石厝群已成为平潭最具辨识度的建筑景观,更带动着当地经济悄然蝶变。“台湾苗栗的石屋也是用当地石材砌筑,看到平潭的石厝,就像回到了家乡。” 在北港村 “石头会唱歌” 民宿,台胞创业者林女士翻出两岸石厝的对比照片,向队员们娓娓道来。
实践队重点走访了 12 家台胞经营的石厝文创店、特色餐饮店与小吃摊,详细了解其在经营中融合两岸文化资源的创新实践,认真记录商户提及的创业补贴、文化 IP 培育等政策落地成效,深入聆听台胞依托石厝逐梦乡村的故事。每一份创业经历,都是两岸文化互融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与文创店商家沟通交流。黄伟 供图
践行融合新篇 推动两岸文化互惠共生
文创工坊里,贝壳拼贴的平潭海景与台湾阿里山风光图并列陈列,相映成趣。“通过把台湾的玻璃工艺与平潭的贝壳资源相融合,开发的石厝主题摆件很受欢迎。” 店员的介绍让队员们眼前一亮。大家纷纷动手参与文创设计,亲手制作 “两岸同心” 主题挂件,在指尖的温度中感受两岸文化互融对石厝活化的具体推动,更深刻理解了这条融合创业之路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守。
▲图为团队参与手作实践。黄伟 供图
两天的实践中,队员们与台胞创业者促膝长谈,探寻他们扎根乡村的契机、政策支持的温度与文化融合的巧思。石厝的斑驳墙面,默默见证着两岸文化的交融共生;台胞的创业故事,静静诉说着跨越海峡的深厚情谊。“石厝卫士” 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交流搭建心灵桥梁,将调研所得凝练成青春视角的实践成果。
▲图为团队考察合照。黄伟 供图
这些镌刻在石厝间的两岸记忆,终将成为深化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让 “两岸一家亲” 的理念在山海之间代代相传。而石厝这一承载着共同记忆的建筑载体,也将持续见证两岸文化的深度交融,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通讯员:周丹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丹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