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传统石厝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2025年7月30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石缮先锋”实践队走进福建平潭北港村与光裕村,以“建筑保护+文旅融合”为核心,通过实地测绘、居民访谈、产业调研,对比分析两村石厝现状,提炼北港村“以文塑旅、以旅兴村”经验,为光裕村规划活化路径,用专业力量书写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
北港村:在成熟文旅中解码石厝“活化密码”
作为开发成熟的文旅样本,北港村的石厝早已褪去原始渔村的单一功能。实践队以建筑专业视角深度调研:测量花岗岩墙体厚度、记录屋顶坡度与防风石块排布,将数据录入《北港村石厝建筑档案》,系统梳理“双轨墙石结构”“海洋纹样饰建筑”等独特智慧;走访村民与民宿,记录“外古内新”改造模式——保留石墙原貌的同时,引入玻璃窗与智能家居,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提升居住体验。 产业调研更显成效:石厝民宿客流稳定,特色海鲜小吃带动村民增收明显,“住石厝、品海味、悟文化”的文旅链条已形成闭环。“以前修房子靠积蓄,现在靠游客,老房子成了‘聚宝盆’”,村民的话印证了文旅融合对村民增收的显著带动。
图1:实践队队员用工具丈量石厝智慧 拉林馨供图
图2:古新兼并的活化样本 林馨供图
光裕村:在原生肌理中探寻石厝“待解命题”
与北港村的热闹不同,光裕村的石厝仍停留在“原始状态”:花岗岩墙身爬满青苔,屋顶瓦片多有破损,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仅余老人守着传统灶台与木床。实践队逐户走访发现,这里的石厝保留着更原始的样子,普遍面临三大难题:墙体裂缝、屋顶漏雨等保护问题突出;缺乏改造资金与专业技术;无明确产业规划,石厝价值难以释放。 “知道北港村搞得好,大家也想让老房子‘活’起来,但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村民的困惑道出了未开发村落的普遍困境。队员们记录石厝原始风貌,详细标注建筑病害,为后续对比分析积累一手资料。
图3:实践队成员记录石厝裂缝 林馨供图
对比赋能:从“经验借鉴”到“个性规划”的路径探索
立足两村差异化现状,实践队以“乡村振兴促进团”的责任担当,展开针对性策略思考。北港村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其建立的石厝保护与开发体系,从建筑档案的规范建立,到“外古内新”的改造标准,再到“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都为光裕村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 结合光裕村的原生特质,队员们提出“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参照北港村档案模式,为光裕村石厝建立“石厝档案库”,详细记录结构数据与破损情况,明确保护优先级;第二步,在修缮技术上借鉴北港经验,同时保留光裕村更纯粹的传统工艺,避免过度商业化;第三步,产业规划走“错位发展”路线,依托光裕村的原始渔耕氛围,开发“石厝+渔俗体验”项目,如让游客参与织网、制作鱼干等,与北港村形成“成熟文旅区”与“原生体验地”的互补,共同构建平潭石厝文化旅游带。
图4:实践队成员在村委会前合照 林馨供图
结语:让每座石厝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
从北港村的灯火到光裕村的星空,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石厝的尺寸,更是传统建筑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石缮先锋”们相信,北港村的成功不在于“复制”,而在于“因地制宜”;光裕村的未来不在于“模仿”,而在于“扬长避短”。 这份凝结着专业与思考的调研成果,终将成为一把钥匙——让北港村的石厝在文旅融合中持续发光,让光裕村的石厝在精准规划中焕发新生,共同奏响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和鸣乐章。
通讯员:林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