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伍洋)四川民族学院“凝心聚‘绿’·行在甘孜”实践团走进康定市“童伴之家”,以“生态推普”为主题,为当地儿童量身定制了一场“双语+生态”融合的沉浸式课堂。活动紧扣生态文明思想,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高原生态保护教育巧妙嫁接,让普通话成为孩子们讲述绿色甘孜的新钥匙,也让绿色理念在童声中生根发芽。
童伴之家儿童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恋。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一、高原植物搬进课堂,双语科普“活”起来
“藏红花为什么是‘红色黄金’?”实践团成员以普通话提问、藏语补充,用一张张高清微距图带孩子们“云游”雪山草甸。从红景天抗寒奥秘到冬虫夏草生命周期,孩子们用普通话喊出“高原植物守护者”的新身份。
高原植物科普课堂现场。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垃圾卡片精准投放,环保意识“动”起来
“牦牛奶盒是‘可回收’还是‘其他垃圾’?”在模拟高原牧区生活场景的分类箱前,孩子们把印有风马旗边角料、青稞酒罐的卡片准确投入四色垃圾桶。每一次正确投放,都伴随一声自豪的普通话口号:“我为草原减负!”
垃圾分类课堂现场。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三、游戏闯关笑声回荡,绿色知识“乐”起来
“高原植物萝卜蹲”——红景天、绿绒蒿、雪兔子、冬虫夏草等轮番蹲起;“垃圾分类小挑战”——限时30秒完成投放并高声复述分类理由。肢体律动与语言输出同步,普通话词汇在欢笑中自然习得,生态保护意识在玩耍中悄悄扎根。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高原植物萝卜蹲游戏现场。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实践团成员课下为孩子们辅导作业。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四、绘本文具化作火种,绿色家庭“传”起来
活动尾声,实践团为每位孩子送上“高原小小科普家”礼包:高原生态宣传册、笔记本、帆布包以及印有藏汉双语的草原生态保护手册,启蒙他们守护草原,并让孩子们把今日所学讲给阿爸阿妈听。
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分发奖品 。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小朋友正在阅读团队制作的宣传手册 。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实践团成员与童伴之家志愿者合影留恋。通讯员 彭措伍须 摄
五、推普与生态双向奔赴,未来之路“亮”起来
此次“生态推普”创新实践,实现了“普通话普及”与“生态文明教育”的1+1>2效应。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语言推广与地方文化融合”模式,让标准普通话成为孩子们向世界讲述圣洁甘孜的绿色纽带,共同绘就生态与教育并重、文化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明天。(撰稿:伍洋 图片:彭措伍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