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丨“光影传古韵,法治护成长”——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推进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下乡,发挥医药与法律专业融合优势,引导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山东中医药大学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孟庄村的小荷学堂,开展“光影传古韵,法治护成长”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从光影中品传统,在课堂上学法治”为核心,为当地儿童带来生动的特色课程,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期间,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精心设计多类课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打造趣味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
传统文化课:光影里的《青春变形计》,解锁传统密码
传统文化课堂以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计》片段为切入点,聚焦影片中“红熊猫”象征的家族传承与传统元素。队员们先播放电影中“祖先故事”“家族祠堂”等片段,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里的红灯笼、传统服饰、剪纸纹样。“这些红色的图案和我们过年贴的窗花很像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随后,实践队队员们围绕“传统在成长中的力量”展开互动:让孩子们分享家里的“老规矩”——“奶奶说吃饭不能吧唧嘴”“过年要给长辈磕头拜年”,再结合影片中主角与母亲的和解,讨论“传统里的爱与理解”。“原来爸爸妈妈让我学包饺子,也是想把本事传给我呀!”五年级的小琪若有所思地说,课堂上满是对传统与成长的感悟。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播放《青春变形计》 摄影:董凯宇
普法教育课: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说明书”,读懂权利与责任
普法课上,实践队队员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区别”为主线,通过“成长树”手账、情景剧场等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不同阶段的权利与责任。实践队队员们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成长树”,用不同果实标注“儿童(不满14周岁)”与“青少年(14-18周岁)”的界限:儿童像青果,享有被监护权、义务教育权;青少年像熟果,开始承担部分民事责任,拥有选举权预备资格等。孩子们还分组表演情景剧——“小明10岁时弄坏邻居花盆,由家长赔偿;16岁时打工赚的钱,自己有权保管”。“原来长大不仅是年龄变了,责任也会跟着变呀!”孩子们在互动中厘清成长边界,课堂氛围既有趣又有意义。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讲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区分 摄影:刘宝硕
安全课:直面自然灾害,守护生命安全
安全课聚焦“学生自然灾害安全”主题,实践队队员通过动画短片、应急包实操等形式,讲解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从“地震时抱头躲桌角”的瞬间反应,到“洪水来临时往屋顶转移”的逃生方案,再到“泥石流中向垂直方向奔跑”的避险技巧,实践队队员们用模拟道具演示:让孩子们亲手打开应急包,识别手电筒、压缩饼干、哨子等物品的用法。在“洪水逃生”情景演练中,孩子们手拉手沿着预设路线快速“转移”到高处,进一步巩固了安全技能。“我知道了应急哨子要三短三长三短地吹,这是求救信号!”一位小朋友举着哨子认真地说。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讲解自然灾害安全 摄影:刘昕焱
太极拳:招式体验,感受太极韵味
太极拳体验课上,实践队队员先介绍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文化内涵,再示范“揽雀尾”“单鞭”等基础招式。孩子们跟着模仿,虽然动作略显稚嫩,但眼神专注,一招一式都透着认真。“老师说练这个能让心情变平静呢!”孩子们在缓慢的动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也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为实践队队员教孩子们练习太极拳基础招式 摄影:董凯宇
此次活动累计服务儿童25人次。通过课堂反馈,90%的孩子能准确说出《青春变形计》中的3种传统元素;88%的儿童能清晰说出儿童与青少年的3项核心区别;在自然灾害演练中,孩子们的应急反应正确率提升60%,不少家长表示“课程用电影讲传统,孩子看得懂、学得进,还能学到法律和安全知识,太实用了”。
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的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结合的实践探索,也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法治安全意识培养的生动实践。通过多样课程,为孩子们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让传统在光影中绽放,让知识在体验中扎根。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让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指导老师:时彦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