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赴江门新会“绘梦乡野”突击队丨龙舟跃壁绘两岸,青衿执笔赋乡魂
“七月的新会三江,暑气里带着新会柑的清香,还混着河水的温润。2025年7月12日至14日,广东科技学院赴江门新会“绘梦乡野”突击队在团队指导老师于卓北的带领下,走进九子沙村。在三天的时间里,他们既以脚步丈量“一河两岸”的烟火,观察乡村肌理;又以画笔将龙舟精神绘入街巷,传承龙舟文化。这场“调研+墙绘”的实践化作五幅丹青,既是对村落底蕴的致敬,也是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注脚。
一水两岸藏活力
一河分南北,两岸共风华。在江门新会三江镇,九子沙村以6000常住人口的规模成为“人气担当”——不同于周边村落的人口外流,这里的年轻人选择守着4000多亩新会柑田、4000多亩鱼塘创业,孩童在老人馆旁的大榕树下追逐嬉戏,翻新后的市场人声鼎沸。从“路边散档”到“规范化市集”,从“零散种养”到“溯源地供货”,这片土地用“农兴、人旺、文盛”的鲜活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本土答案。
产业为基:农脉绵延富乡野
种养并举筑根基
新会柑田连缀成绿浪,众农户共撑“三江溯源地”招牌,吸引莞深采购商源头直采。4000多亩鱼塘里养殖的养南美白对虾,与柑田构成“亩投三千,四季丰足”图景,依托淡水资源,让“靠水吃水”智慧化为实益。
市集焕新聚烟火
村政共建的新市场,是民生改善的注脚。从“搭棚设摊”到“系统经营”,从流动叫卖到定点聚集,村民摆摊免租,使市集成为买卖场与“乡村会客厅”,开市时果鲜与鱼虾气息交织出鲜活乡土日常。
文脉传承:龙舟鼓点续根魂
信仰与记忆共生
新翻修的洪圣庙是村落精神“锚点”。村民众筹热忱刻于捐款碑,钟声藏着平安祈愿。节日里的洪圣庙为龙舟祈福地,平日是老人闲谈处,流转着三个生产小组的集体记忆。
古榕闲叙忆流年
老人馆旁大榕树是岁月记忆场。曾经三个生产小组村民围坐闲聊,往昔点滴在此流转,从传说到家族荣耀,从童年趣到生活变,见证村落每瞬,承载着集体回忆。
龙舟文化活态传
龙舟竞渡是刻入基因的传统。他村小学易作厂房或宗祠,九子沙小学两班孩童仍延续热爱,竞渡与呐喊早已超越比赛,成为凝聚心力的纽带
墙绘赋魂:五幅丹青绘共生
一绘竞渡激活力
第一幅墙绘上,橙红的龙首破水而出,10名划手奋力挥桨,动作整齐有力。船头的紫衣击鼓者身姿挺拔,神色威严,恰似赛事中的鼓师。那激昂的鼓点,如同为乡村振兴敲响的战鼓。右侧是市集周边街道人物的剪影,生活气息十足。整幅画展现龙舟竞渡激烈场景,象征九子沙村奋进精神,激励村民齐心奋进,驶向富裕。
二绘市井融烟火
第二、三幅墙绘以“双舟竞速”“红旗引路”为主,背景中的“炸货店”招牌、红砖广场与连贯的建筑,将村落市井气息与龙舟精神相融。这既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更诠释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理念。竞渡拼搏精神激励村民不断探索新会柑种植、鱼塘养殖等产业,让乡村经济与生活在奋斗中愈发红火。
三绘童趣续文脉
第四幅墙绘以卡通龙首与丸子头划手设计,满含童趣与活力,寄寓对下一代的期许。九子沙小学孩童是龙舟文化最年轻的传承者,如墙绘中划手般承载乡村希望。这幅画让龙舟文化焕新彩,象征乡村振兴希望在传承中延续,昭示传统文化要扎根青少年,方能让乡村未来茁壮成长、振兴事业薪火相传。
四绘山河映振兴
第五幅墙绘以蓝色“河流”串联两岸,左侧龙舟破浪,右侧孩童奔跑、大人互动,“助力乡村振兴”标语与民居相映。它复刻“一河两岸”格局,诠释“文化传承+发展愿景”,将龙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连,展现九子沙村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推动全面发展,如蓝图绘就振兴未来,激励村民在传承创新中前行,让乡村在文化与发展中焕发生机。
以笔为犁耕未来
这些墙绘的价值,远不止于美化村落。它们是文化传承的“可视化载体”,让龙舟精神从水面“上岸”,成为村民看得见的精神符号;这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引擎”,能将新会柑的品质、市集的活力、龙舟的精神融入画面,为村落注入文化辨识度;更是青年担当的“具象化表达”——广东科技学院赴江门新会“绘梦乡野”突击队用画笔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青年与土地对话、与文化共鸣的实践。
碧水流长,龙舟向新
如今的九子沙村,新会柑仍在积蓄阳光,鱼塘虾蟹正在等待丰收,洪圣庙的钟声依旧悠扬。广东科技学院赴江门新会“绘梦乡野”突击队留下的,不仅是围墙上的色彩,更是“青年赋能乡村”的鲜活样本。
当水流过千年,龙舟精神将在年轻人的坚守中延续;当画笔落向乡土,振兴种子会在文化的滋养中生长。九子沙村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文化兴、人气兴”的缩影——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刁俊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