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青砖上的星火:测绘·彩绘·筑梦三重奏
“青春就应三下乡!”已记不清从何时何地听到的此句话,但这句话却始终回荡于我的脑海中。没有退缩和后退,有的只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毅力,7月2日,我们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义无反顾地前往了怀化市托口镇,在这里,我们器宇轩昂,势必用我们这滚烫的热血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我们的青春力量!
把青春融入建筑:用专业知识丈量古建肌理
测绘组成员在进行测绘
在这里,有着千年古镇:洪江古商城与黔阳古城。那些斑驳的牌坊与檐角,无不深烙着时光的印记。牌坊上精美的雕花已被风霜剥蚀,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漫漶不清,宛如历史被磨平棱角的模糊容颜。千年古镇,早已将时光凝成了砖瓦木石,每一块青砖,皆是历史的拓片;每一声晨钟暮鼓,皆是先民的余响。
团队主题既为“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为房屋进行测量更是绕不开的工作。团队利用全站仪对当地的传统侗族建筑进行测量与计算。纵使在外人眼里看来这些只是冰冷的数据,但是在我眼里这些却是一个个经历过风霜雪月的历史地标。我们选择在下午时分进行测量,顶着炎热烦闷的天气,只为在人较少时量出最满意的数据,是对历史的尊重,亦是为之后建筑的数字化再生提供最为坚实的保证。
但在小憩之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何为“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一片片切好的西瓜,为我们摆好的桌椅,纵使素不相识,但农户阿姨的热情却是这三伏天最清凉的解药。或许她已把我们当成他远方而归的孩子,温柔的眼眸中都是对我们的关心,朴素的言语中只有对我们的疼爱。此刻,看着眼前淳朴的阿姨,我才理解了课本之外的乡土人情,又何为真正的乡土中国。
让青春推动宣传:墙绘助推当地焕发生机
团队所完成的墙绘成果
墙绘,作为一种对外地游客直接的宣传方式,团队也选择了采用。在一处交通枢纽的空白处,团队基于当地特色的杨梅和侗族服饰进行了创意绘画。颗颗鲜嫩欲滴的杨梅与层台累榭的建筑在白墙上熠熠生辉,
我们所愿团队能尽一份微薄之力为当地的宣传与发展贡献出我们的青春力量,暮云熔金时分,往后退看着这面换发新生的墙,从此一面崭新的白墙有了心跳:左心室涌动着当地乡土的血脉,右心房激荡着我们青春的潮声!
将青春助力教育:让非遗在孩子们处进一步生根发芽
宣讲组成员在进行授课
现如今安全、防性侵等诸多教育都在大肆宣传,但团队仍然选择对孩子们进行基本的宣传教育与非遗宣传教育,将专业知识简化,剖析成孩子们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进行讲解,团队称其为“小小建筑家”。
来到教室,做好准备工作,继而就是等待孩子们的带来。或许因为我们亦是学生身份,我们能看到孩子们进来时眼神里没有对老师的畏惧,没有对老师的退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在课堂上,我们不再是传统课堂上老师枯燥地进行讲解,我们加入诸多有趣的小游戏,把课堂的主动权始终交接到孩子们的手中,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热情高涨。
之后,便是孩子们的自我发挥环节。“哥哥,我这个画的可以吗?”经过一个小男孩旁边时,他稚嫩又害羞地询问我,“画的很好看,你可以试着上去展示一下。”他那弯弯曲曲的线条里却是他对建筑的无线幻想,我知道,这或许又是一个孩子梦升起的地方。我望着讲台下一张张仰起的、花儿般的小脸,那些好奇的眼睛里,映着靛蓝的星河,空气里也浮漾着孩子们专注,这专注是透明的,却又沉甸甸的,如同看不见的水流在课桌间缓缓淌过,浸润着每一寸空间。看着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着那些“活起来”的非遗建筑,看着孩子们那一个个充满期待的脸庞,我似乎理解了基层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或许并非云端高蹈的星辰,而是俯身贴近大地的体温,让更多在基层的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带来的那点微光,只有真正融入这片土地沉厚的底色,才可能不被山风吹熄,才可能在他们生命的根系里,找到存续的缝隙,发出微弱但真实的芽。
最后一抹夕阳倾泻在我们离开的背影,我们缓慢的步伐中留存的只又对这片土地的留恋,脑海里回马灯似地闪过那一帧帧画面:那片葱姜蒜味的西瓜、洗澡流淌在身上寒冷刺骨的冰水、那坚如磐石的床板,这些难得的回忆都折叠成这次三下乡中最温暖的重量。我携带着诸多回忆,如同携带着永不熄灭的星火,继续前行在通向未知的路上。青春,并非我们曾拥有而后遗失的珍宝;它是我们灵魂深处永远奔涌的河流,是我们回望时温柔的来处,更是我们奔赴前方时,永不枯竭的勇气之源。
前方道路依旧漫长,未完成的梦仍在远方召唤,就让我们将青春这册旧书轻轻合上,把这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三下乡经历,夹进行囊深处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