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多彩文脉,力行民族同心 ——四川大学青年学子赴遵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0 20: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若丹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感悟群众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厚伟力,2025年7月17日至21日,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赓续多彩文脉,力行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遵义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传承文化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行动赓续文化根脉,凝聚民族同心力量。

图为团队于水利水电学院合照

文脉传承:寻非遗根脉,赏民族风华

实践团首站到访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与红军街,通过非遗体验、问卷调查及座谈采访,了解当地借助文化工坊等多元形式弘扬发展非遗文化,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去,如今,更多的青少年主动走近非遗,让这些非遗技艺在时代浪潮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图为团队采访非遗工坊负责人谈亮

红色溯源:溯红色足迹,悟革命初心

实践团继而前往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山烈士陵园。在会址,团队通过参观学习,回溯那段生死攸关的转折年代;在烈士陵园,团队敬献花篮,缅怀英烈,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红色遗址的历史厚重与先烈的赤诚交融,激励团队成员以行动践行革命精神,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代代相传。

图为党员于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铸魂:学大发精神,兴乡村新程

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实践团专访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黄大发老支书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一节生动难忘的党课,他回忆到曾因缺水,草王坝村民喝水难、庄稼收成差,贫困笼罩村庄,于是他决心带领村民开凿“生命之渠”。上世纪60年代,缺设备、缺技术、缺物资的他们,凭一锤一钎在悬崖峭壁施工,历经36年建成9400米的大发渠,解了缺水难题。此后,干涸土地变良田,农作物丰收,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乡亲们吃得饱,穿得暖,过上了好日子。黄书记生动讲述了整个过程,以昂扬向上、绝不服输的情感,将那段艰苦的历史画卷在大家的面前徐徐展开。

图为黄大发老支书讲述大发渠历史

访谈中,黄大发老支书反复向团队成员强调,走群众路线、事事以群众利益为先,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修渠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全体村民的期盼,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克服万难。”这句朴实话语,道破了大发渠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正是始终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凝聚起凿山开渠的磅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扎根群众、甘于奉献,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把为民的初心落实到每一件实事中,才能真正接过老一代党员的接力棒,让奋斗精神在新征程上持续闪耀。

图为团队与黄大发老支书合照

在太阴山露营康养基地,围绕“党建引领村企融合”发展模式,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朝海和企业负责人张清和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团结村如何以组织为纽带,串联资源、带动就业,实现群众增收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表示从产业规划到民生改善,基层干部扎根一线、团结奋斗的实践,以“上下同心、共筑振兴”的理念,成功带领团结村从贫穷走向富裕,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王朝海书记和张清和同志与团队交流

此后,实践团奔赴大发渠开展实地探访,亲身见证 “渠嵌绝壁” 的壮阔工程。大发渠陈列馆与党性教育陈列馆内,泛黄手稿、锈迹钢钎、鲜红锦旗等史料,生动还原 “许下承诺、一干到底” 的精神轨迹。历史与现实交织,“大发精神” 同党性力量相融,化作激励青年投身实践的鲜活教材,指引新一代在奋斗征程中勇毅前行,传承坚守与担当。

图为团队于大发渠合照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愈发深刻,更坚定了赓续文脉、助力民族同心的信念。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领悟黄大发老支书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的使命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属于青年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若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