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互联网渗透率突破70%,当算法推荐重构信息获取方式,当生成式AI掀起内容生产革命,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根本命题: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载体。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中国大学生,手持“双刃剑”闯入这片疆域时,如何践行“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奋进强国新征程”的时代召唤?答案在于三重使命的自觉担当。
以法治精神筑牢网络行为基线,做清朗空间的“捍卫者”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常被误读为“法外之地”。某些平台上充斥的情绪宣泄、人肉搜索、谣言传播,实质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数字化投射。争做校园好网民,首需树立“数字法治观”:
法律是高压线:《网络安全法》明令禁止网络暴力,《数据安全法》为个人信息筑起护城河,漠视法律者终将被反噬;
公序良俗是准绳:当“祖安文化”侵蚀校园论坛,当“审丑文化”消解主流价值,青年当以文明对话取代语言暴力,用理性思辨抵制群体极化;
主体责任是铠甲: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净化,举报一条不良信息比转发十条鸡汤更有价值。自2020年起,清华大学定期开展“清网行动”,构建起信息治理闭环体系,实现对38个校级平台、40个院系平台、198个学生组织平台的全周期动态管理,累计处理违规信息数万条,其行动展现出主动净化网络空间的决心,成为高校网络治理的典范。
以创新表达激活主流价值传播,做正能量的 “扩音器”
正能量传播的最大困境,在于说教叙事与青年语境的断裂。破解之道在于用青年创造力重构话语体系:
解构宏大叙事:将“中国梦”具象为返乡创业的学姐故事,把“科技创新”转化为AIGC非遗保护实践,让理论从书本走进烟火人间;
再造传播形态:善用短视频、弹幕、虚拟偶像等Z世代符号,如上海交通大学在2023年推出的“百年交大·青年说”系列活动,通过新颖形式在B站等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12万人次,其中部分单集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万,以鲜活的方式传播红色历史,广受青年欢迎;
构建情感连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宿舍文化节”记录平凡学子善举,相关话题阅读量破千万,证明微小星光亦可照亮全网——这正是汇聚网络正能量的本质:让价值传播从“入眼”走向“入心”。
以技术向善赋能数字中国建设,做网络强国的 “生力军”
面对西方国家在芯片、算法、根服务器等领域的垄断,大学生亟需从“技术使用者”转向“创新突破者”:
筑牢安全基石:参与“强网杯”等国家级赛事锤炼网安技能,将校园防火墙升级为国家数字长城砖石。“强网杯”作为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国家级网络安全挑战赛,2024年吸引1.3万余人参赛,众多大学生在其中提升能力,为网络安全贡献力量;
攻坚核心技术:在开源社区贡献代码,在实验室研发国产深度学习框架,打破“卡脖子”需从校园萌芽;
引领文明向度:当Deepfake引发信任危机,当算法歧视加剧社会割裂,青年当在技术伦理领域发声。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参与起草的《人工智能伦理白皮书》为地方立法提供参考,该校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积极实践,如法学院发起国际数字法学协会、参与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彰显奋进强国新征程需要硬实力与软规则并重。
在比特世界播种文明星火
埃隆・马斯克警示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文明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当大家在键盘敲下每个字符,在云端存储每份数据,实则在参与人类新文明的奠基礼。以法治之光驱散网络迷雾,以创新之火点燃价值灯塔,以技术之犁耕耘数字沃土——这既是青年网络文明观的“三重奏”,更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生的历史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钰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