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千年橘史,汲取产业创新灵感——华中农大实践团研学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7-30 18: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翼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王永乐、丁潘、张翼)2025年7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橘’世无双,‘械’逅未来”研究生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柑橘产业文化溯源之旅。这座坐落于宜昌市夷陵区的专题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系统的展陈,为实践团成员们铺开了一幅柑橘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立体画卷,也为团队的文创设计与智慧农业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溯源厅中品文脉:从《橘颂》到封泥印,触摸千年橘业印记

步入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首先被入口处的文化地标所震撼:橘叶造型的竹简柱上,“柑、橘、橙、柚”四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脉络清晰可见,仿佛一部浓缩的柑橘文字史;右侧余庆荣先生的彩绘壁画《橘映峡江》与后方的《橘颂图》浮雕交相辉映,将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的千古咏叹具象化。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橘颂》

在源流展厅,春秋战国时期宜昌夷陵的柑橘种植史被层层揭开。成员们驻足于秦汉时期“封泥印”复制品前,这些来自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文物复刻品,印证了古代柑橘作为贡品的珍贵地位;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残雪压枝犹有橘”的诗句展板,更让大家感受到柑橘在地域文化中的深厚根系。实践团成员丁潘在笔记中写道:“今天的柑橘产业不仅是经济产物,更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符号。”

科技与产业厅探秘:从传统种植到全链创新,洞察产业升级密码

科技展厅成为实践团聚焦的“知识富矿”。展陈中,1952年以来当地科技人员与柑农合作的历史档案格外醒目:从早期的选种育苗试验记录,到如今覆盖育苗、建园、管理、采收、加工、销售、储运全流程的14项综合技术集成,清晰展现了柑橘产业的科技进化之路。当看到夷陵区规范建园标准在全国推广的案例时,成员们纷纷拍照记录,为智慧农机适配地域种植特点寻找技术依据。

产业展厅则呈现了夷陵柑橘的“现代成绩单”。作为“中国早熟蜜柑之乡”,这里以数据图表与实物陈列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从单一品种到以温州蜜柑为主的宽皮柑橘产区的转型,其产量与种植面积稳居湖北省第一、全国前列。馆内陈列的柑橘深加工产品——从橙汁、橘瓣罐头到柑橘精油,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提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柑橘产业链系列产品

互动体验中拓思路:从文化符号到科技赋能,激活文创设计灵感

博物馆内的科技体验区让研学之旅更添趣味。在“闻香识橘”互动台,成员们通过嗅觉辨别不同柑橘品种的香气特征;3D电子投影则生动演示了柑橘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周期。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加深了对柑橘特性的认知,更激发了文创设计的跨界灵感。

文化展厅里,历代名人的柑橘主题书画作品成为创意源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橘颂》诗画复制品、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与柑橘专家的题词手迹,让团队意识到可以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IP形象设计。实践团成员王永乐表示博物馆让团队成员看到了柑橘‘历史底蕴+科技属性+文化符号’的三重价值,这为接下来的文创设计提供了多元方向。、

此次研学活动,让实践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读懂了柑橘产业的发展逻辑。后续,团队将把博物馆中的文化符号、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创设计的核心元素,让智慧农业的科普传播更具历史厚度与地域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翼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