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7月21日,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鲁中地区乡村基层,在鸿翔幼儿园启动“普连齐鲁,语润乡村”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以语言为纽带,以红色为底色,通过普通话推广、红色精神传承、爱国朗诵及老兵访谈四个板块,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一、推普筑桥:方言乡音里架起沟通坦途
鲁中地区方言底蕴深厚,区域语音差异曾制约乡村交流与发展。实践团针对当地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特点,创新设计“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教学环节。志愿者们用鲁中方言演绎《老龙恼怒闹老农》等绕口令,再切换为普通话示范朗读,让孩子们在对比中感受“一字之差,意通千里”的语言魅力。课堂上“发音小侦探”“词语接龙”等互动游戏轮番上演,原本羞涩的孩子们争相举手挑战,在欢声笑语中建立起使用普通话的自信。
“很多孩子能说流利方言却怕说普通话,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隔阂。”团队负责人李欣雨表示,推普不仅是语言规范,更是为乡村孩子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口,让普通话成为他们未来求学就业、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二、红色铸魂:英雄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
“史元厚叔叔跳进冰窟时,心里想的是落水儿童还是自己的安危?”在红色故事课堂上,一位小朋友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生动再现抗美援朝英雄史元厚在龙潭池勇救落水儿童的壮举。当讲到“3000多名中朝群众为烈士送行,龙潭岭更名史元厚岭”的细节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课后,大班学生李明宇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说:“长大了我也要像史元厚叔叔一样,做保护大家的人。”
三、诗韵传情:童声朗诵里播撒爱国种子
“我爱我的祖国,爱她的壮丽山河,爱她的英雄儿女……” 在《我爱我的祖国》朗诵环节,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逐字正音、逐句体悟。针对幼儿认知特点,团队将诗歌拆解为“国旗、长城、红领巾”等具象意象,配合手势舞教学,让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表达。
当稚嫩而坚定的童声在幼儿园响起,形成整齐划一的朗诵声浪时,实践团的志愿者们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团队通过开展活动,陪伴孩子们从方言羞涩到普通话流利的成长,此刻化作最动人的回响——孩子们不仅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完整诵读诗歌,更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中,让每一个发音都闪耀着向往的光芒。
四、薪火相传:老兵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还专程走访两位革命老兵,搭建起跨越代际的 “精神对话”桥梁。参加过西沙海战的二等功老兵颤巍巍地展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勋章和西沙海战小画书,讲述 他在担任机枪手时,三位战友倒下仍坚守阵地的热血往事;抗美援越的爆破兵班长则用泛黄的战地照片,回忆“越南百姓冒雨帮抬炮台、送热干粮”的跨国情谊,并表示当代青年要了解历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珍爱现在的和平生活。
“我们这代人把仗打完了,你们要把国建好。”老兵的嘱托让实践队员深受触动。团队将访谈记录整理成《烽火记忆》音频集,计划在乡村小学开展“听老兵讲故事”巡展活动,让红色基因在语言传承中代代相传。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构建“语言推广+红色教育+儿童关爱”的三维模式,不仅帮助乡村儿童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更通过红色文化浸润,让爱国情怀在幼小心灵扎根生长。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三下乡”品牌建设,让青春力量扎根乡村沃土,以语言文字为翼,助力齐鲁大地乡村文化振兴绽放新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欣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