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创新活化非遗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茯茶文化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5-08-28 16: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珂楠 李荣荣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在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聚焦茯茶制作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探讨了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本次实践表明,科技不仅未削弱传统技艺的本真性,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一、智能生产:数字化重构传统技艺

实践团队在茯茶数字化生产基地观察到,科技已深度融入茯茶生产的各个环节。智能仓储系统通过二维码标识实现茶叶全程溯源,从根本上建立了品质信任体系;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完成筛分、拼配、压制等工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艺标准的稳定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压制设备。该设备通过参数化程序模拟老师傅的力道和节奏,既保留了手工压制的筋骨感,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这种“数字老师傅”的诞生,完美诠释了“科技读懂传统、延续传统”的创新理念。

图为智能生产车间 供图:张珂楠

二、无菌发花:科技保障工艺精髓

在茯茶制作的核心环节——“发花”工艺上,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自动恒温恒湿无菌培养区的建立,为冠突散囊菌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这个“黑灯车间”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美复刻了传统发花所需的自然条件,且品质更加稳定可控。

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没有削弱传统工艺的本质,反而通过精准控制提升了工艺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化生产中得以完美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察显微镜下的“金花”菌 供图:张珂楠

三、文化传播:数字化助力非遗“出海”

作为外语院校团队,同学们特别关注茯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实践中,团队利用多语种优势,开展了茯茶文化术语的双语整理工作,为这一非遗技艺的国际传播奠定语言基础。

团队成员还提出,依据数字化手段建立的茯茶文化线上博物馆,以及VR技术还原的制茶场景,依托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省赛项目“EduSphere——三秦文化游学一体化”项目展开的海外媒体平台开展跨文化传播。

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泾阳茯茶有限公司颁发的证书 供图:张珂楠

四、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搭建传承桥梁

团队基于实践观察提出,可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茯茶文化纳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通过“请进来”(茶艺师进校园)和“走出去”(学生进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这种教育模式创新,不仅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新生代传播者,也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五、创新启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路径

本次实践表明,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尊重工艺本质,科技应用不应改变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二是注重创新融合,通过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拓宽传播渠道,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文化影响力。

茯茶产业的实践表明,科技与传统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成就。通过科技创新,传统工艺得以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而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也为科技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内涵。

通过本次实践,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茯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探索出了一条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新路径。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荣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