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莲都实践团成员走进莲都区大港头镇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对社区主理人橙橙进行专题采访。
从转业到创业
橙橙的职业轨迹充满跨界与突破。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却在毕业后走上一条与教育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成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橙橙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离职前在百度担任AI产品经理,还加入目前知名AI模型“文心一言”的前身团队。正是这段丰富的职业经历,为她后来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伏笔。
谈及创立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的名称由来,橙橙提到“52赫兹的爱丽丝”这一故事。故事中那只发出独特音调的鲸鱼,象征着孤独却独特的存在,与数字游民群体的特质高度契合。“数字游民都是主体性非常强的伙伴,他们并非在传统赛道混不下去,而是在反思热爱的生活应有的模样,探索不被社会规训束缚的道路。”橙橙说道。
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橙橙先是创办了线上社区,随后以“52赫兹”的名义与丽水合作打造线下社区。在社区运营的短短100天里,便发起了250多场活动。这些活动并非由运营团队主导,而是社区成员自发组织。这种“自驱力”的激活,正是橙橙最引以为傲的成果。橙橙向成员们介绍起社区中一位曾被传统教育压抑个性的伙伴,他正是在这里重新找回了组织活动的热情。“只因想去做就去发起,不用顾虑失败或他人眼光。”橙橙总结道。在她看来,这样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正是52赫兹社区的核心价值。
小有成就,道具且右
52赫兹社区的特色在于“大小社区融合”。一方面,社区既积极邀请当地邻居参与活动,也主动加入村民发起的读书会、音乐会,与周边群众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社区链接当地文化馆馆长、非遗传承人等资源,让社区成员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这种深度嵌入,打破了许多数字游民社区“非地理存在”的局限。社区的另一特色在于“产业共创”。在100天内已有16个项目落地推进,涵盖文旅艺术、农业等广泛领域。不久前,厦大、南大、中大的硕博团队还在此完成了数字产业共创报告,并将在8月正式发布白皮书,为更多人才融入当地产业提供系统化路径。
在与在地融合的过程中,挑战同样存在。部分当地老村民对年轻人的聚集活动存在误解,曾误将“家庭日围坐聊天”认作“进行奇怪仪式”,将在地活动误以为是“封路扰民”。面对这些,橙橙和团队选择“挨家挨户敲门解释”,用真诚沟通化解隔阂,让村民逐渐理解接纳这群年轻人带来的新活力。
目前,52赫兹社区与当地政府、国企形成了良性合作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社区盘点在地产业资源、对接项目落地。此外,社区还通过“数字游民创业大赛”筛选项目,以落地成效为核心给予支持,并为景区转型提供内容建议与资源对接。主理人团队分工明确,橙橙负责整体统筹与在地资源对接,另外三位合伙人分别聚焦社区基建、产业合作与内容运营。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谈及未来规划,橙橙思路清晰:用3-4个月完成小社区基础营造,用接下来3个月推动项目落地,在今年10月后探索文旅、艺术、农业三大板块的标准化产业渠道,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明年将侧重推动“产业涌现”,像深圳宝安咖啡一条街那样,通过聚合效应形成体验型经济集群,让分散的小项目成长为规模化产业。
从教育学专业到AI产品经理,再到数字游民社区主理人,橙橙用“热爱驱动”的创业理念,证明了职业道路的无限可能。52赫兹社区不仅是数字游民的避风港,更是城乡融合的试验田,而橙橙这位“造浪者”,正带着她的理想与坚持,让更多独特的“频率”在这里共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仰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