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黄纯路)绿水青山践初心,青春步履绘新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与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10日下午,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实践团成员们以“河小青”志愿者的身份深入村落,开展了一场集普通话推广普及、节水护水知识宣传、乡村发展现状调研与劳动实践体验于一体的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推普护水进农家,青春力量润乡野
“河小青”们身着蓝马甲,肩负时代使命,穿梭于七彩部落的农家院落。他们向村民耐心推广普通话,架起沟通桥梁;普及节水护水知识,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细致讲解防溺水安全要点,筑牢乡村安全防线。同时,“河小青”们作为乡村振兴的调研员,通过发放宣传海报和乡村振兴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现状与发展需求,将国家政策春风送入寻常百姓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一位受访大娘望着成片的茶园和农田,热情地告诉队员们:“种茶叶、苞谷这些产业就是我们村主要的收入来源哩!” 随后,队员们亲切地与现场小朋友互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小知识,并贴心为参与的小朋友和村民送上了可爱的水宝文创小礼品,现场互动融洽。
图为队员给孩子推广普通话。
图为队员分发乡村振兴调研问卷。
图为队员们为金花村村民推广普通话。
图为队员们给村民普及节水护水和防溺水知识。
茶园深处探茶韵,产业根基溯源长
循着乡间蜿蜒小道,“河小青”们深入村落产业的核心腹地——茶园。队员们漫步于翠绿茶垄间,偶见散落的塑料包装或零星废弃物,便轻盈俯身,细致拾起,就近投入路旁的垃圾桶中。俯身间,他们不仅细致观察茶叶长势,轻嗅空气中弥漫的缕缕茶香,更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绿色的产业根基。 眼前连绵起伏、生机盎然的茶园,印证了村民们对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的描述,而那些被及时清理的垃圾,则让这片绿意更显纯净无痕。
图为队员们于茶园观察茶叶长势。
图为队员们于茶垄间捡拾垃圾。
通过深入走访,队员们了解到眼前这片蓬勃景象的来之不易。 原来,七彩部落所在区域多年前曾非常贫困。在核桃坝村原党委书记何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们筑坝引水,率先解决了粮食生产的干旱难题。随后,这位带头人敢为人先,与省茶科所合作试种茶树,并立下军令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承诺风险自担。正是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让试种成功,带动了茶叶的规模种植,最终使湄潭茶叶香飘万里,改变了当地的生活面貌。“河小青”们端详着鲜嫩的茶叶,真切体悟着小小绿叶如何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想,理解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基石的深刻内涵。
图为金花村茶叶长势。
田垄偶遇苞米香,躬身劳作感农情
离开茶园,沿着田垄继续前行,“河小青”们偶遇村民正在采收苞谷。交谈中得知,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势与山地气候,这里出产的玉米品质极佳,亦是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河小青”们当即挽起衣袖,热情地参与到剥除苞谷外壳的劳作中。 指尖沾染着泥土的芬芳,耳畔聆听着村民讲述乡村的变迁与农事的甘苦,青年学子们在躬身实践中感受着土地的脉动与农人的辛劳。
图为队员们帮助村民剥除苞米外壳。
图为队员们帮助村民剥除苞米外壳。
图为促进团师生于金花村合影留念
活动尾声,“河小青”们在如画山水间合影留念,青春笑脸与乡村新貌相映生辉,记录下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湄潭之行,不仅为七彩部落带来了青春活力,也为青年学子投身国家乡村振兴伟业增添了鲜活的青春答卷。在服务乡村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青年学子们用志愿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泥土芬芳、淳朴笑容和详实数据,更在心中烙下了服务乡村、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这抹青春的“河小青”亮色,饱含着志愿精神的基因,如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湄潭的绿水青山间,也扎根在每位学子的心田里。学院将继续鼓励青年把青春梦想融入国家蓝图,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共谱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纯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