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号召,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核光” 宣讲队联合自贡市疾控中心开展系列健康科普活动,旨在提升群众结核病防治意识。2025年7月队员们走进传染病医院、乡镇社区、文化场所及公共场所,通过专业宣讲、实践服务、互动创新等形式,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健康指南,以青春力量助力基层健康建设。
深入临床调研 奠定科普专业基础
“核光”宣讲队首站深入传染病医院,以临床实践保障科普专业性。在隔离病房,队员们观察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综合照护:监测压疮等病情变化,同时通过交流缓解患者焦虑。
图中为宣讲队成员在医院参观病区。黄艺 供图
与传染病科医护人员交谈中,队员们系统学习了结核病核心知识:咳嗽、盗汗、体重下降为典型症状,但早期隐匿易被忽视;免疫力低下人群均属易感群体;规范治疗 6-8 个月绝大多数可痊愈,私自停药易导致耐药性,会增加治疗难度。这些临床一线经验,成为后续科普宣讲的权威依据。
创新科普形式 推动健康知识普及
“核光” 宣讲队针对不同场景特性,设计差异化科普方案,同时打破单向传播模式,以创新形式与实用服务提升健康知识传递效果。
(一)分场景定制:让科普适配不同生活场景
在乡镇区域,队员们街头设点提供血压测量、发放宣传册等基础服务,还深入村民家中,将 “结核菌传播途径” 转化为 “说话戴口罩、开窗常通风” 等生活化提醒,将 “规范治疗周期” 融入 “按时吃药才能好得快” 的日常叮嘱。
图为宣讲队成员在明珠社区为居民进行推拿。龚睿函 供图
面向城市社区及公共场所,队员们借助 PPT 课件讲解疾病知识,搭配播放自制趣味动画;同步开展问卷调查,掌握群众认知现状。现场义诊摊位提供基础健康服务,缓解群众肩颈酸痛等常见不适。
在文化场所,宣讲队创新采用 “科普 + 文化” 融合模式,带领群众参观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邀请专业人员解读本草奥秘,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传递 “扶正祛邪” 的健康理念。
图为宣讲队成员带领社区小朋友参观中医药文化馆。黄艺 供图
(二)分层化宣讲:让知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
团队注重分层施策,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发力。对老年人,重点强调 “早发现” 的重要性,详解 “咳嗽两周以上需就医” 的预警信号;对儿童,用动画替代专业术语,直观演示 “结核菌通过飞沫传播” 的原理;向全体群众强调“规范治疗 6-8 个月可痊愈” 的核心结论,既纠正 “治不好” 的认知误区,也严肃警示私自停药可能导致的耐药性风险。
(三)互动式实践:让参与带动知识内化
为增强群众参与感,宣讲队设计多元互动形式。在明珠社区、梵华广场,“答题赢套圈” 活动吸引群众争相参与;仙市古镇的入户走访、富台山社区的银发课堂,则用 “拉家常”“做运动” 等低门槛方式,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自然接纳知识。
(三)实用性服务:让专业赋能日常生活
配套服务聚焦“用得上、有效果”。队员们携带专业仪器为群众测血压,同步提供饮食、作息建议;用专业手法缓解肩颈、腰背酸痛等常见不适;发放的宣传手册涵盖症状识别、治疗周期、预防措施等核心内容,图文并茂好懂好记;健康操教学将动作拆解为 “抬臂、转身、踏步” 等简单步骤,兼顾安全与实用。
图为宣讲队成员带领老年人做健身操。黄艺 供图
彰显实践价值 凝聚健康共治力量
从传染病医院的临床学习到古镇街巷的入户宣讲,从社区广场的互动服务到中药博物馆的文化科普,“核光” 宣讲队的实践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的有效对接。活动中,群众的积极反馈成为最直接的成效体现:仙市古镇的村民主动询问 “下次何时再来”,明珠社区的老人将宣传手册收好 “要给子女也看看”,春华社区的孩子用画笔写下 “我要当健康小卫士”,这些细节印证着科普工作已逐步走进群众心里。
此次活动提升了基层群众对结核病的科学认知,也让队员们深化了对 “健康中国” 的理解。“核光” 宣讲队通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得上的方法,搭建起医学与基层的桥梁,为构建全民参与的健康共治格局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 银莹 王冰雪 记者 黄艺 龚睿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冰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