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讲出英雄温度
——湖南信息学院“骄杨·青述者”暑期社会实践团邝文杰个人特写
“她不仅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更是位有牵挂、有柔情的普通人。”2025年7月,站在杨开慧故居的展柜前,邝文杰望着玻璃柜里那双双歪扭针脚的小布鞋,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共情。这个夏天的讲解实践,让这位曾对红色故事“不太感冒”的男生,完成了一场从“任务式复述”到“沉浸式传递”的蜕变。
起初,邝文杰只把讲解当作任务。“1930年牺牲,坚贞不屈”这些文字在他眼里像墙上的标语,背得滚瓜烂熟却毫无波澜。直到一位参观者的叹息——“多年轻啊,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像石子投入心湖。此后,他总在展柜前驻足:泛黄家书中的字迹、小布鞋上稚拙的针脚,让他渐渐看见英雄背后的血肉:杨开慧是革命者,也是会为孩子缝鞋、为家人牵挂的普通人。而这份在个人情感与革命信仰间的坚定抉择,恰如北斗卫星在风雨中始终锚定方向的执着。
从第二天起,邝文杰开始打捞那些“不显眼”的细节:缺页算术本上教孩子写字的痕迹、带豁口的镰刀里藏着的助人故事、拆棉衣为地下党做伪装的温暖抉择。他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讲她把“斗争”改成“争气”教孩子唱歌时,会补充“这是在日常里对信仰的专注”;说她深夜借煤油灯光写传单时,会强调“字里藏着对革命的赤诚”。那些曾觉得冰冷的史料,渐渐有了烟火气。
离别的那天,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展柜上。七天里,邝文杰从“念稿机器”变成能讲出故事温度的讲解员。他终于明白,红色传承从不是喊口号:杨开慧在平凡中坚守信仰的模样,正是北斗精神“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最生动的诠释。而让更多人读懂这份平凡中的伟大,便是他作为青年讲解员最实在的收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黎梓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