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政策要求,助力探索村旅融合新路径,7月5日至20日,商洛学院人文学院蓝水文旅先锋队赴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河湾口村,开展以“青衿探瑰宝,河湾寻新韵”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问卷调研等形式,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探寻乡村发展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商洛学院内举着队旗的场景
专业调研:用脚步丈量文旅潜力
实践团队由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师生组成,借助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河湾口村特色产业培育与文化资源活化。在村支书李文平带领下,队员考察菌菇种植基地、花椒田地,梳理特色产业运营模式及发展瓶颈;与村委会座谈,收集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一手资料。团队以“文化与数字化结合”为抓手,深挖乡土文化内核,探索数字化转化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图为商洛学院蓝水文旅先锋队出发前在校园内的合照
▲图为队员们走进花椒田地调研的场景
文化深挖:激活遗产价值,探索融合路径
团队先前往水陆庵,其以精湛壁塑艺术闻名,也是《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队员考察古建筑群,与景区人员交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向100余名游客发放问卷,收集文化体验和设施服务反馈,关注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的认知。随后前往终南悟真风景区,实地观察并随机访谈登山游客,征集游览体验、安全保障及出行便利性建议,还向游客赠送印有当地文化元素的小礼品。此次研究旨在联动周边乡村,构建“景村共生”链条,为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水陆庵与游客访谈并赠送扇子的场景
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共话发展
实践期间,团队以河湾口村为基点,构建“历史纵深+未来规划”调研框架:一方面围绕乡村治理等核心议题走访,梳理村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在老槐树下倾听老人讲述,记录村史及景区口述记忆,积累“村与景”历史羁绊素材。队员与村支书座谈,探讨村庄与周边景区在产业布局、线路设计、文化IP打造等方面的联动,了解“村带景、景促村”构想,让“村景共生”探索既有文化根基又具实践路径。
▲ 图为团队成员在树下倾听老人讲述村史及景区口述记忆的场景
▲图为队员们与村支书李文平围绕“村景共生”开展座谈的画面
成长蜕变:在乡土课堂中锤炼本领
15天的实践让队员们完成了从“理论学习者”到“实践探索者”的转变。从田间地头的产业调研到古建群落的文化解读,从设计问卷的反复打磨到与村民沟通的方式技巧,大家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内涵。
▲ 图为团队成员在河湾口村合照
回望这段扎根乡土的经历,队员们深知: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需要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的系统工程。“让文化有温度,让旅游有深度,让乡村有活力”,已成为蓝水文旅先锋队成员的共同追求,这份实践中沉淀的认知,将指引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通讯员:杨若英 李嘉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若英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