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禾力相勤”实践队背起行囊,奔赴甘肃省民勤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伍承载着青春热忱与调研使命,将目光聚焦于这片在沙漠边缘书写生态奇迹与乡村振兴篇章的土地,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亲身参与等方式,探寻当地在生态治理、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发展经验与实践路径,让青年的观察与思考在西北大地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
馆内研学悟治沙史 库边绘彩焕绿洲颜
7月15日,南开大学禾力相勤实践队赴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调研并到红崖山水库进行大学生画民勤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在防沙治沙纪念馆中的研学,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对民勤防沙治沙的重视以及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民勤治沙事业的进展也离不开振奋人心的“三北”工程和包括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石羊河林业总场、三角城机械林场等在治沙实践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的治沙集体。同时村级集体林场、家庭林场、青年志愿者也对治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旁,实践队成员撸起袖子在水库岸边画起墙绘,用艺术点亮沙漠绿洲。实践队员通过对大学生画民勤活动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这一活动增强了民勤文化传播力,提升了全社会对民勤发展的整体关注度。
探寻玉米地高产密码 深究人参果科技赋能
实践队走进民勤县苏武镇苏山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与人参果育苗基地,实地调研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从玉米田垄的集约化经营到温室大棚的科技赋能,队员们在田间地头探寻乡村振兴的民勤答案。
在苏武镇苏山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实践队了解到,该示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通过合作社托管农户分散土地实现集中经营,提高了土地集约化与机械化水平。示范区总面积1000亩(核心区300亩),以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融合助力玉米单产全面提升;在人参果育苗基地,实践队深刻体会到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脱毒育苗技术攻克品种退化痛点,“党建+企业+农户+科技”模式打通产销堵点,品牌建设则让“中国人参果之乡”名片更亮。这颗沙漠中的“金色果实”,正以科技为翼,实现“小果子撬动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样本。
实践队队员表示,民勤的农业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无论是玉米种植的模式创新,还是人参果产业的科技突围,都印证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南开青年将带着这份调研收获,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以所学所长助力科技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走访基地实践细究 直播实践思考良策
实践队走进仲麟治沙基地,通过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近距离探寻这片沙漠土地上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之路。
在治沙成果方面,该基地过去四年累计治理沙漠面积超4000亩,仅今年春季便完成2000多亩沙漠治理;同时完成7000亩地的全面浇水作业,冬季更种下梭梭树、花棒等沙生植物80万株,在沙海中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基地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惠及当地民生。今年通过销售人参果、蜜瓜等农产品超50万箱,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超800人;而治沙与农业种植的结合,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发展能力。
谈及未来规划,工作人员表示,基地将持续深耕防沙治沙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巩固治沙成果;同时计划改善现有板房居住条件,为工作人员创造更舒适便利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队在基地进行了浇树维护工作之后,又开展了45分钟直播活动,成功达成近200单交易,成交额超4000元,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注入青春力量。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仲麟基地正以“治沙”为基、以“产业”为桥,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深入市场村屯调研 座谈直播共助产销
为体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7月19日上午南开大学禾力相勤实践队先来到蜜瓜交易市场,只见这里瓜农与收购商往来繁忙。队员们与种植多年的瓜农交流得知,当地蜜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但今年的蜜瓜供需矛盾极为突出,早瓜价格暴跌;“今年雨太多了,收的老板还少,要是能多发些补贴就好了”,农户如是说。随后队员们前往天成村走访,了解到村里大棚种植与露天种植的瓜错峰上市以拉长蜜瓜上市周期,但仍面临水资源短缺、仓储设施不足以及蜜瓜滞销等难题。下午,实践队在收成镇蜜瓜产销协会座谈,了解到协会在市场规范、商标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面临的困境;座谈会后,队员们参与协会“悦勤纪事”助农直播,助力民勤蜜瓜拓宽销路,践行助农初心。一系列行动让实践队切实了解了民勤蜜瓜产业在种植、销售、品牌建设等环节的痛点与潜力,为后续精准助农方案的形成积累了一手资料。
座谈研报探发展 产业图景渐清晰
实践队在当地政府召开座谈会,触摸当地产业发展的脉搏。座谈会上,大家围绕防沙治沙、特色产业等议题深入交流。实践队了解到:当地政府以“春提前、秋延后”模式实现蜜瓜全年供应,2024年尝试的蜜瓜深加工产品虽处起步阶段,却寄托着产业链延伸的希望;“4+1”主导产业的贷款扶持让土地流转经营渐成规模,1000亩拱棚种植展现活力;肉羊产业凭2800年历史与独特条件年产值达50亿元,8条加工线产出150余种产品;沙葱、茴香等特色作物借助文旅融合,让游客在体验中爱上民勤味道。蜜瓜销售专项工作组护航、肉羊全产业链布局等举措,让实践队感受到民勤人在产业发展路上的执着与合力。
数日的民勤实践,从防沙治沙纪念馆里触摸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的共生密码,到红崖山水库边探寻水利工程对沙洲农业的滋养之力;从墙绘笔下艺术与农文旅的碰撞,到发泽种业实验室里感受种苗科技对产业的赋能;从苏山村玉米田的高产密码,到沙漠基地“治沙+电商”的创新闭环,再到瓜果市场里电商助农的鲜活实践……南开大学禾力相勤实践队的足迹,印刻在民勤的沙与绿之间。队员们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上防沙治沙的坚韧、农业创新的智慧,更以青年视角读懂了“生态美—文旅融—产业兴—人民富”的民勤经济发展路径。带着调研中收集的资料与形成的思考,这支实践队将把民勤的故事带向更远方,而这份源于实践的热忱与洞察,也终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嘉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