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刘玲玲)7月5日,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深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作为大灵山度假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灵山村承载着徽州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重使命,服务团此行聚焦灵山村特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的服务升级,将青年实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专业所长与创新技术践行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战略契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灵山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大灵山度假旅游区坐拥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与秀美的自然山水资源,灵山村作为其核心村落,更是集古村落风貌、传统手工艺、特色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活态文化遗产”。然而该区域在文化传承的国际化表达、旅游服务的精准化提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景区英文标识存在翻译生硬、文化内涵传递不足,传统民俗与手工艺的数字化传播渠道尚未完善,亟需专业力量与创新技术的介入,为其注入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力。
青春集结:带着使命奔赴灵山之约
曙光初绽,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拉开帷幕,“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团队成员精神饱满地在校图书馆前集结,他们背起行囊,眼神里跳动着青春的火苗,怀揣着用知识赋能乡村的热忱,在指导老师秦雪燕和王奕璇的带领之下,迎着蓬勃朝阳,奔赴徽州区大灵山度假旅游区核心区域的灵山村。团队此行目标明确:依托外国语学院的专业特色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灵山村及大灵山度假旅游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参与当地文化传承与旅游国际服务升级,为“国际黄山”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永益农团队出发前全体成员合影。刘玲玲 供图
分工协作:织密“文化国际化服务网”
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之后,青春力量迅速铺展开一张高效协作网,各小组分工明确又紧密联动,依据灵山村独有的“灵山四韵”——醉、舞、恋、学,围绕“文化挖掘—科技转化—国际传播”的链条精准发力。
一组同学化身“文旅记录者”,扛着设备穿梭古巷幽径。清晨,拍云雾缠山峦,光影在青瓦白墙间流淌;黄昏,摄古村披余晖,炊烟与暮色共绘诗意。他们要让世界看见灵山的美,把这些美,凝练成双语宣传影像与创意海报及明信片。另一组“语言啄木鸟”,手持科技产品,挨个扫描景区标识。先借助AI翻译工具初筛,再用专业外语知识“精雕细琢”,修正直译的生硬表达,补充缺失的文化内涵,让英文导览系统既准确又贴合徽州韵味,让灵山故事通过国际语言生动传递。
第三组则深入作坊、民宿“挖宝”。在作坊,盯着老师傅做酒曲,记录灵山非遗人酒酿秘方的传承智慧,品尝甜香交织、温润柔和的灵山非遗酒酿;瞧竹编艺人指尖翻飞,经他轻轻一拢、一绕、一压,青黄竹篾便有了灵性。在民宿,和店主唠家常,收集当地民俗故事,要把这些特色文化元素,转化成国际化传播的“文化密码”。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在此热烈碰撞,给灵山村注入国际化表达的新鲜活力。
图为指导老师指导团队成员为拍摄宣传片取材。刘玲玲 供图
图为“永益农”团队探索灵山非遗酒酿与非遗竹编。刘玲玲供图
青春担当:铺就徽风皖韵出海之路
“让世界听懂灵山的故事,是我们使命!”服务团成员们目光坚定。这场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当黄山学院的学子们用笔墨为灵山晕染诗意,用科技为古村架起通途,他们不仅在践行“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更在书写一份跨越代际的文化契约——让青年的视野与乡土的根脉相牵,让国际的表达与传统的魂魄相融。
灵山的青石板路上,既印着竹编艺人指尖的温度,也刻着学子们键盘敲击的节奏;古祠堂的飞檐下,既回荡着徽州方言的古韵,也将飘起经由青年翻译的国际乡音。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不只是单向的“赋能”,而是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是传统在创新中自然生长,是每一份热爱与担当,都在为古老乡村注入“既守得住乡愁,又接得住世界”的生命力。而这条由笔墨与科技共同铺就的振兴路,终将让更多“灵山”般的村落,在时代的晨光里,既保有岁月沉淀的温润,又焕发走向世界的从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玲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