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伍家村开展应急救护课堂,播撒安全与爱国种子

发布时间:2025-07-26 21: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嫣秋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12日,来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伍家村,为当地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的应急救护课程。在“小消防员 ”的角色扮演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急救知识,更在互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将爱国情怀种进心田。

课程伊始,实践团成员以趣味提问的方式开启了这场知识之旅。“遇到有人晕倒该怎么办?”“有人发生溺水时要怎样做呢?”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抛出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大家纷纷举起小手,稚嫩的回答中既有童真的想象,也不乏从长辈那里听来的零散经验。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每一个答案,通过温和的引导帮助孩子们区分正确与错误的做法,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课程导入,为后续的知识讲解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孩子们进行急救知识问答。)杨杨雅渝 供图

在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教学环节,实践团成员首先自己做示范,清晰演示了急救的完整流程。从判断意识、拨打急救电话,到胸外按压的位置、深度和频率,再到人工呼吸的正确操作,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成员们一边演示一边强调关键要点:按压时要双手交叉、垂直用力,呼吸时要捏住鼻子、确保气体进入。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小脸上写满了专注与好奇,有的还忍不住跟着比划动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小朋友们示范心肺复苏。)杨杨雅渝 供图

演示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邀请小朋友们上台进行实操演练。被选中的孩子带着些许紧张,在成员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每一个动作。当发现按压位置不准确时,成员会轻轻调整孩子的手型,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在自己上手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急救技巧,脸上的紧张慢慢被自信取代。 孩子们认真观看应急救护的视频,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对救护知识的渴望,孩子们也通过视频学到了更多应急救护的相关知识。

(图为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实践心肺复苏。)杨杨雅渝 供图

(图为孩子们观看关于急救知识的视频。)蔡和利 供图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教学同样充满互动趣味。实践团成员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原理:“当异物卡在喉咙里,就像水管被堵住了,我们要用特殊的方法把‘堵塞物’推出来。”随后通过真人演示,展示了针对成人、儿童和婴幼儿的不同操作方式。小朋友积极主动上台做演示,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患者,一人扮演急救员,在成员的巡视指导下认真练习腹部冲击的动作。小小的手掌按在伙伴的腹部,稚嫩却有力,每一次练习都是对生命救援能力的积累。 整个课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小消防员”的角色扮演让他们更有代入感。孩子们在操作时神情专注,仿佛真的在参与一场紧急救援。实践团成员们则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孩子,用鼓励的微笑回应他们的努力,让课堂始终充满温暖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海姆利克急救手法并指导小朋友演示。)杨杨雅渝 供图

课程的最后,教室瞬间变成了红色的海洋。实践团成员为每个孩子分发了小国旗,当《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旋律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挥舞起手中的红旗哼唱起来,经过几次排练,大家都熟悉了歌词。最后孩子们跟着旋律大声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稚嫩的歌声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红色的旗帜在手中摇曳,映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也映着实践团成员眼中的欣慰。歌声回荡在伍家村的天空,将安全知识的种子与爱国情怀的嫩芽一同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唱红歌。)杨杨雅渝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伍家村村委干部、孩子们大合照。)蔡和利 供图

此次伍家村应急救护课程的成功开展,不仅为当地小朋友普及了实用的急救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爱生命、守护他人的种子。实践团成员用专业的知识和真诚的付出,为乡村儿童的成长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未来,“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队将继续带着责任与热爱,将应急救护、安全防护等实用知识送到孩子们身边。每一次知识的传递都能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力量,每一次真诚的陪伴都能点亮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青春的力量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多光彩。

通讯员:杨杨雅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嫣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