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熊浦伶)七月的绥阳县,青山含黛,碧水含情。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怀揣赤子之心,踏响青春节拍,于7月10日至16日深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在七天的“三下乡”旅程中,以脚步丈量乡村肌理,以目光捕捉振兴脉动,用行动续写“枫桥经验”的时代篇章。从治理创新的智慧到产业转型的突破,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温情服务的传递,实践团在黔北的沃土上,写下了一曲青春与乡土交融的动人乐章。
▲实践团成员与井坝村书记大合照
网格织就平安网 治理花开黄鱼村——基层智慧里的“枫桥新解”
实践团走进黄鱼村的综治中心,调研“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的三级体系,学习村社如何将4524名村民的柴米油盐、矛盾琐事一一兜揽。是老党员的红袖章在田埂间闪烁,是乡贤能人的脚步踏遍33个村民组,是“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机制,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从承诺变为常态。在黄鱼村刘书记的话语里,实践团学到了治理的密码:“我们要让服务像山间的清泉,流到每一户人家门口。”
“两清三改两治理”的治理画笔,把黄鱼村描成了一幅水墨画--乱堆的杂物清了,残垣断壁成了小游园;厕所改得洁净,厨房飘出饭菜香。而“积分制”更似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村民自治的大门:参与公益攒积分,兑换物资暖人心,公示栏上跳动的数字,是乡村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枫桥经验”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实践团眼中网格员走过的脚步,是联户长调解的耐心,是家家户户窗台上盛开的和谐之花。
▲实践团成员跟随黄鱼村干部了解基层治理
▲黄鱼村村规民约
▲黄鱼村积分制治理
稻浪翻滚竹影摇 产业铺就致富道——田垄山间的“振兴答卷”
黄鱼村的千亩稻田,藏着一场“取舍”的智慧。在持续的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为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黄鱼村毅然告别玫瑰种植,让土地回归稻浪翻滚的模样。“稻+鸭”的生态画卷里,鸭群在稻间嬉戏,既除虫又肥田,一亩田收两份希望;“稻田音乐节”的歌声与稻穗共舞,让“农业+文旅”的新风吹绿了乡村。农机合作社的铁牛轰鸣,27套机械让农耕告别“汗滴禾下土”,高标准农田里,长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乡亲们的好日子。
▲黄鱼村田野
▲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民搬运黄瓜
井坝村的40000亩方竹,是退伍老兵郭老板的“绿色情怀”。在方竹笋基地郭老板向实践团介绍到:“脱下军装,我还是个兵,要为家乡打场‘致富仗’,我也想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他带着村民把荒山种成“聚宝盆”,三月的嫩笋破土而出,成了家家户户的“金疙瘩”。漫山竹影摇曳,实践团总结出: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土地的热爱里,在“靠山吃山”的智慧中,在“敢想敢干”的闯劲间。
▲实践团成员听郭老板讲述经验
▲实践团成员实地学习方竹笋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精神家园里的“根与魂”
枧坝小学的红砖墙,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实践团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中共绥阳县委在此诞生。先辈们“为革命保存力量”的信念,在泛黄的照片里,在锈迹斑斑的旧物件中,依然滚烫。实践团成员驻足聆听,仿佛看见烽火中那束不灭的信仰之光,照亮了今日青年的前行路。
▲实践团成员听汪老师讲述红色故事
▲实践团成员参观红色纪念馆
柳湾书院的木门吱呀作响,推开四百年的“耕读传家”史。实践团来到柳湾书院参观学习,张毅社长用诗词唤醒乡土,书法雅集里墨香与稻香交融,“让文化种子在村民心中发芽”的坚守,让古老家训焕发新生。在这里,志愿者们感受到文化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田埂上的诗句,是孩童口中的童谣,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滋养。
▲柳湾书院
▲实践团成员用书院毛笔写字
童心绽放笑颜暖 桑榆虽晚情更浓——青春担当里的“温情守护”
“童伴之家”的课堂上,安全教育课像一场“魔法”。实践团用动画和情景模拟,教孩子们守护身体的“小秘密”,“背心内裤遮盖的地方不能碰”的叮嘱,像一把小伞,为30余名留守儿童撑起安全的天空。陪伴时的欢笑,礼物里的心意,让“服务不缺位”的承诺,化作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实践团成员以情景剧的方式教导小朋友
▲小朋友回答问题▲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互动
黄鱼村敬老院的屋檐下,《东方红》的旋律唤醒了岁月记忆。实践团的歌声与老人们的合唱交织,手势舞《感恩的心》让皱纹里绽开幸福的花。陪老人唠家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牌桌上的欢声笑语,是青春与暮年的温柔相拥。老党员方文秀的家中,他设计的大桥仍在造福乡邻,退休后写的快板山歌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年轻人要接好班”的嘱托,是跨越代际的期许,让青春的责任与担当愈发清晰。
▲实践团成员给长辈们表演节目
▲实践团成员和老奶奶的合影
▲实践团成员看望老党员
7 月 16 日的总结交流会上,实践团师生与黄鱼村村委围坐畅谈。从师生们的收获感悟再到对村委会支持的感谢,从红色故事的震撼到留守儿童的期盼,大家笔下的调研报告渐渐丰满,心中的乡土情怀愈发深沉。当实践团成员送上此次实践的手写感悟时,刘书记讲到:“谢谢你们把宝贵的假期,把青春的活力和思考,带到了我们这片田野乡间,你们的到来,不仅是体验者,更为黄鱼村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希望大家常回来看看。”这场实践早已超越 “三下乡” 的范畴 ——它是一次认知的重塑,让 “乡土中国” 从书本走向现实;更是一场责任的接力,让青春的火种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持续燃烧。
▲实践团成员与黄鱼村书记开展分享交流会
▲实践团成员提出乡村振兴意见
▲分享交流会合照
▲实践团成员给黄鱼村干部的手写信
青山不语,见证初心;绿水长流,承载使命。“枫桥” 星火实践团的足迹已暂别枧坝镇,但那份浸润过泥土芬芳的青春记忆,终将化作未来投身基层的力量,让 “星火” 成炬,照亮更多乡村振兴的道路。7天的实践,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实践团带着满身泥土香,满载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产业振兴的启示、红色文化的滋养与为民服务的初心返程。那些网格里的故事,田垄间的希望,红墙下的感动,终将化作星火,照亮更多青年的前行路。因为他们知道,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青春的笔触去描绘;民族复兴的征程,正等待年轻的脚步去丈量。
▲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浦伶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