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青年学子为乡村儿童送上成长关键一课

发布时间:2025-07-26 13: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文静、李馨婷   阅读 57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赓续西迁精神中“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基因,聚焦“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紧扣乡村教育振兴与儿童全面发展政策导向,2025年7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将全面性教育科普作为核心,深入安居区第四小学校及红岩嘴村、高坎河村、山青村等村落,通过“校园授课+乡村巡讲”双线联动,把系统化的全面性教育课程送到孩子身边,用专业知识填补成长教育缺口,以青年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出发前于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西迁广场合照

特色课程解除成长困惑

“孩子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成长教育?”带着这个问题出发,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踏上了“三下乡”之路。通过发放200余份问卷、走访访谈20余名学生,队员们发现:80%的孩子对青春期变化感到困惑,却找不到倾诉的窗口。对此,实践队针对性设计了三套特色课程,让成长教育变得生动又暖心:自我保护课上,情景模拟帮孩子们划出“身体安全界限”,《自护手势舞》让“拒绝、逃离、求助”的技巧转化为肌肉记忆;青春期预备课上,拼贴画手工课把“健康饮食”变成彩色创作,中医药体验活动带孩子们在艾草香囊的清香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智慧;生理变化课上,动态图谱、动画模型代替枯燥讲解直观呈现生理知识,情景剧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纳成长的秘密。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辅助孩子们填写问卷

这些课程的效果,在基层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七月的川中丘陵,蝉鸣与童声交织。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高坎河村村委会的院坝里,实践队员正带着孩子们玩“身体红绿灯”游戏:举红灯时,孩子们齐声喊“不能碰”;亮绿灯时,他们笑着和同伴击掌。这场别开生面的互动,是实践队为乡村孩子们量身定制的青春健康教育课。游戏结束后,有个小女孩悄悄举手:“老师,住在我们家旁边的小男孩老是想抱我,我可以举红灯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女孩用力点头了点头。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带领孩子们做自护手势舞

为了让敏感的成长话题变得更轻松,实践队员还注重用更具象更细腻的表达解读青春期的奥秘。在安居区第四小学校的课堂上,讲解变声原理时,他们举起长短不一的尺子,让孩子们触摸振动的尺身:“短尺子振动快,声音尖;长尺子振动慢,声音沉,就像你们的声带在慢慢长大。”讲解生理期时,动画短片里的“小蜜蜂”卡通形象会告诉女孩们:“这就像潮汐涨落,是很自然的事。”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给孩子们授课

“以前大人们总说‘长大了就知道’的问题,现在终于知道答案了。”参加本次课程的女生小怡,把“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设计的揭秘青春成长的《蜂心解码行动手册》当成了宝贝。这本手册不仅列出了青春期的变化及其应对方法,更成为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贴心伙伴。

图为孩子们举起“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设计的宣传手册等物资与队员们合照

红色滋养坚定守护初心

科普课堂外,实践队员走进海龙凯歌沼气遗址,在锈迹斑斑的农具前,读懂“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驻足伍先华旧居,在烈士“舍身炸碉堡”的故事里,触摸“为国为民”的赤诚。“医者的誓言和先烈的担当,都藏着‘守护’二字。”队员卢艳琳在日志里写道。她把这份感悟化作行动:遇到不好意思提问的乡村男孩,她会蹲下来轻声引导;面对担心“讲这些不合适”的家长,她笑着解释道:“就像教孩子过马路,这都是保护他们的本领。”红色土地的滋养,让实践队员“用专业护佑成长”的信念愈发坚定。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带领孩子们参观海龙凯歌沼气遗址

课程结束后再次测评的数据显示,孩子们对青春期知识的知晓率从32%提升至89%。孩子们对成长话题从羞涩到坦然的转变,印证了科普的温度和力量。

图为“小蜜蜂”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与高坎河村孩子们合照

离别那天,家长联系群里传来孩子们的语音:“明天可以再上一节课吗?”这句话让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普及全面性教育的初心。未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学子们将带着西迁精神的坚守和使命继续前行,让科学的阳光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成长路,用专业与热爱守护每一颗童心向阳而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文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