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理共进,探寻红色传承,共助乡村振兴——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进上虞永和镇

发布时间:2025-07-25 2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诗静   阅读 28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七月流火,初心如磐。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跟随党委书记陈德虎、党委副书记方水明一行带着学院的深切关怀,冒着盛夏的酷暑,先后深入何云同志故居、上虞精亮科技园区、上虞区永和镇人民政府等实践一线。永和镇党委书记倪诚成、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程陪同走访,校地双方在烈日下的握手与交流,勾勒出一幅协同育人、共谋发展的生动画面。

红色足迹励初心,实践点位见成长。走访首站,团队跟随倪诚成一行来到何云同志故居。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老建筑,如今已成为后人感悟红色精神的重要课堂。在泛黄的历史照片前,在锈迹斑斑却依旧挺拔的革命遗物旁,团队成员们都驻足凝视,认真聆听着何云同志作为《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始人,在烽火岁月中坚守信仰、笔耕不辍的英雄事迹。导游为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轻声讲述着革命先辈“为党为民、舍生取义”的奋斗历程,指着墙上“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题词,勉励大家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把革命精神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

离开故居,一行人走进上虞精亮科技园区的3D打印生产间。这里是永和镇乡村特色产业创新研发的“主阵地”,也是科艺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试验田”。生产间里,一行人参观了3D打印机的生产流程,围绕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展开热烈讨论,多台3D打印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一件件融合乡土元素与现代美学的样品初具雏形。倪诚成拿起一件以当地传统农具为原型设计的文创摆件,仔细询问设计理念与市场前景,对同学们“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实践态度给予肯定。他强调,专业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只有扎根基层需求,确定销售方向,才能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走访之后,一场聚焦“虞理共进”校地融合发展的座谈会在永和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召开。永和镇党委书记倪诚成、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天麟与学院领导、实践团队师生围坐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倪诚成首先以“红色古镇、工业新镇、农业大镇”三个关键词,生动勾勒出永和镇的发展轮廓。他介绍道,永和镇地处浙东咽喉,既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何云故居等丰富红色资源;也是上虞区“联甬桥头堡”,近年来通过发展精密制造、绿色农业,逐步形成“工业强基、农业固本”的发展格局。“当前,我们正全力推动‘联甬桥头堡’向‘联甬核心区’蝶变,迫切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与人才赋能。”倪诚成坦言,希望以此次暑期实践为契机,推动校地“需求链”与“学科链”深度对接,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领域打造合作样板。

随后,永和镇文化特派员叶海鑫分享了校地融合的“成绩单”。过去一年多来,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服务站”,科艺学院师生与永和镇携手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组织“两山”理论宣讲团走进田间地头,用方言讲透政策理论;策划“红色文创设计大赛”,将何云事迹、古镇风貌转化为文创产品;参与“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会”等民俗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在中心小学开设“美育课堂”,教孩子们用制作红船模型……“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共赢,校地关系早已超越‘服务与被服务’,成为并肩前行的伙伴”。

接着是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季叶菁的分享。作为“青禾实践团”的一员,她和队员用青春力量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她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一场双向成长 ——  我们为乡村带来活力,乡村也教会我们什么是‘脚踏实地’”。

座谈会的高潮,是一场简洁而庄重的揭牌仪式。院党委副书记方水明与永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天麟共同揭开红绸,“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正式落户永和镇。这面牌匾不仅是对过往合作的肯定,更标志着校地融合进入“常态化、长效化”新阶段。

会议最后,陈德虎代表学院对永和镇为实践活动提供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学子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结合“虞理共进校地融合”长远战略,他对实践团队提出四点要求:一要“以学习为根本”,把田间地头当作“第二课堂”,在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练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二要“以安全为底线”,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做好防暑降温、交通出行等安全防护,让实践之路走得稳健踏实;三要“以文化为纽带”,主动学习乡村民俗、红色历史,用真心倾听村民的故事与诉求,让乡土情怀真正扎根心田;四要“以创新为引擎”,发挥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提出“金点子”、拿出“好方案”。

此次科艺实践团队的永和之行,既是对永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学习,也是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随着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落地,校地双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诗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