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号,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晨曦班支教团队在学院团委书记赵星辰的带领下,带着热忱与期待踏入三溪小学的校园,一场为期10天的教育奔赴正式启幕。这10天,是知识的播种季,是心灵的共鸣期,更是师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旅程,每一堂课、每一次互动,都在书写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温暖篇章。
图为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晨曦班支教团队
一、初遇:破冰与萌芽,开启成长序章
支教首日,“支教破冰”课程率先打破陌生壁垒。课堂上,从简单的姓名接龙,到团队协作小游戏,孩子们从拘谨观望到主动伸手相握、并肩挑战,欢笑声中,师生、同学间的距离悄然消融。这短短50分钟,不仅是彼此认识的起点,更种下了信任与合作的种子,为后续10天的支教生活筑牢情感根基。
同一时段,冯奇阳老师的“盆栽植物生长记录”课程同步开启。孩子们小心翼翼接过属于自己的小盆栽,像守护宝贝般端详。冯老师细致讲解观察要点,从记录植物高度、叶片数量,到辨别土壤干湿、根系变化,引导孩子们用科学视角关注生命成长。此后日子里,课间总会看到孩子们围在盆栽旁,认真测量、轻声交流,这小小的植物,成了他们观察自然、体悟生命的窗口,也让“耐心”“坚持”等品质,在每日记录中慢慢扎根。
图为冯奇阳老师的“盆栽植物生长记录”课堂
二、深耕:多元课堂,点亮求知宇宙(一)科学探索:解码奇妙世界
科学课程是点燃孩子们好奇心的“引火器”。严乐杹老师的“电学基础——小灯泡电路连接”课上,导线、电池、小灯泡有序摆放,孩子们却满是疑惑:这些东西怎么让小灯泡亮起来?随着严老师分步讲解、示范,孩子们试着连接导线,当第一盏小灯泡成功亮起,教室里瞬间沸腾。从单个电池供电,到尝试串联、并联,孩子们在一次次试错与成功中,解锁“电”的基本奥秘,理解电路连接的逻辑,科学思维的种子,在实操中悄然萌芽。
图为严乐杹老师的“电学基础——小灯泡电路连接”课堂
殷雨濛老师的“水果电池”实验,更是将科学的奇妙推向高潮。橙子、柠檬被切成小块,铜片、锌片插入果肉,导线连接成回路,电流表指针晃动的瞬间,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原来水果能发电!”简单的实验,打破了孩子们对“电来源”的固有认知,他们踊跃尝试不同水果、调整电极间距,在探索中触摸电化学的神秘面纱,也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的真理。
图为“水果电池”实验课堂
陈康志老师带领的“户外自然探险家”课程,把教室拓展到校园内外。孩子们穿梭在草丛、树下,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辨认不知名的小花,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蜗牛怎样缓慢爬行。“老师,这朵花的花瓣为什么是五片?”“蚂蚁排队走是在传递信号吗?”一个个充满童趣与思考的问题接连抛出,陈老师耐心解答,引导孩子们用眼睛观察、用双手触摸、用大脑思考自然。这堂“行走的自然课”,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认识生态,也为鲁玫均老师的“植物观察记录”课提供了鲜活素材,孩子们拿着放大镜、笔记本,细致描绘叶片脉络、记录植物生长环境,将户外探索的发现,沉淀为科学观察的成果,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趣味性,在一探一究中深度融合。
图为陈康志老师带领学生挑选叶片
(二)人文艺术:滋养心灵土壤
人文艺术课程,是滋养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养分”。许鑫玉老师的“生活的诗意”课上,经典诗作与生活感悟交织。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情,到现代诗里对“雨滴敲打窗户”的细腻描绘,许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日常里的诗意。“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眼中的‘诗意瞬间’?”话音刚落,小手纷纷举起:“清晨的阳光照在课桌上,是诗意”“课间听到鸟儿叫,也是诗意”……孩子们用稚嫩话语诠释对“诗意”的理解,还尝试创作短诗,把内心的美好、对生活的观察,化作分行的文字,文学的浪漫与敏锐感知力,在课堂交流中悄然生长。
图为“生活的诗意”课教学成果
刘妍君老师的“创意拼贴诗:文字与艺术的碰撞”,则是创意迸发的舞台。旧杂志、彩纸铺满桌面,孩子们剪下喜欢的文字、图案,有的拼出“春天是花的笑脸”,有的组合成“星星在夜空中捉迷藏”,文字与图案的奇妙融合,让诗歌有了独特的视觉模样。创作时,孩子们时而专注挑选素材,时而皱眉构思布局,完成后兴奋展示,在这场艺术创作里,他们挣脱“写诗很难”的枷锁,发现创意与表达的无限可能,艺术的多元魅力,深深烙印在心底。
图为刘妍君老师的“创意拼贴诗"课堂
“红歌传唱”课程中,红色旋律激昂响起。《闪闪的红星》《映山红》等经典曲目,经孩子们稚嫩嗓音传唱,多了几分纯粹与炽热。李良言老师讲解红歌背后的故事,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到家国情怀的传承,孩子们唱着、听着,眼神里渐渐有了敬意与触动。红歌传唱,不仅是音乐的传递,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学生认真听红歌背后的故事讲解
马俊杰老师的“剪纸绘画融合创意课”,带着传统技艺的温度而来。红纸在指尖翻转,剪刀开合间,纸屑飘落,灵动的花鸟、活泼的人物渐渐成型。孩子们再用画笔为剪纸添彩,红与彩的交织,诞生出一幅幅独特作品。从握不稳剪刀的颤抖,到熟练剪出复杂图案的自信,孩子们在传统技艺里,触摸文化传承的脉络,感受艺术创造的快乐,明白“古老手艺也能玩出新花样”。
图为“剪纸绘画融合创意课”教学成果
邓熠老师的化学课堂,是一场奇妙的“魔法之旅”。在“了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原理”课上,他没有局限于理论讲解,而是带着孩子们追溯历史,从古代航海故事引入,借助简易模型演示,让指南针“指南”的磁学奥秘变得直观易懂,孩子们瞪大眼睛,在历史与科学的交织中,触摸古人智慧。
而“了解化学-不学数理化生活处处是魔法”课程,更是点燃了孩子们对化学的好奇。课堂上,邓老师用生活里常见的现象当“引子”,“同学们,为啥苹果切开一会儿就变色?洗衣服的肥皂咋能把脏东西‘赶跑’?”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瞬间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接着,他用简单道具做趣味小实验,比如往白醋里加小苏打,看着气泡“咕噜咕噜”冒出来,孩子们兴奋得直拍手,在奇妙变化里,悄然埋下化学兴趣的种子,明白化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角落的“魔法密码”,等着他们去解锁更多惊喜。
图为邓熠老师的“了解化学-不学数理化生活处处是魔法”课堂
三、沉淀:回望收获,奔赴新程
10天支教,课程如万花筒,折射出知识的多彩与成长的多样。科学课上,孩子们从“好奇围观”到“主动探究”,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悄然提升;人文艺术课中,他们从“不敢表达”到“创意迸发”,审美与表达的边界不断拓宽。支教老师也在这过程中,读懂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内心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是用耐心与陪伴,守护每一份成长的可能。
结课之际,再看孩子们的变化:曾经羞涩的眼神,多了几分自信明亮;课堂上的举手投足,添了许多从容思考。那些在盆栽旁认真记录的身影,在科学实验里惊呼的瞬间,在艺术创作中专注的神情,都成了支教旅程最珍贵的注脚。
图为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晨曦班支教团队和全体学生合影
这段支教,于三溪小学的孩子们而言,是知识宇宙的一次拓展,是成长路上的一段珍贵同行;于嘉兴大学晨曦班支教团队而言,是教育实践的深刻体悟,是与纯真心灵相遇的温暖记忆。当离别钟声响起,师生互道珍重,可知识的火种、成长的力量,早已深深埋下。未来,无论孩子们继续在求知路上奔跑,还是支教老师回归校园深耕,这段10天的相伴,都将化作前行的光,照亮彼此,也期待着,这份教育的热忱与感动,能在更多地方延续、发光,让更多心灵,因知识与陪伴而温暖、而成长。
图为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晨曦班支教团队和学生合影
——嘉兴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晨曦班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赵星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殷雨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